本报记者 党鹏 成都报道
2月25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六届成都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成都市政协委员、玉湖冷链(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成都公司董事长王骏提出,关于把握 “一带一路” 重大历史机遇,构建冷链贸易向西向南开放门户枢纽的提案。该提案聚焦成都冷链贸易发展现状,紧扣时代机遇,为成都冷链产业的未来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

成都冷链贸易的 “危” 与 “机”
过去几年,受疫情、俄乌冲突及国际贸易争端等多重因素影响,进口冷链产品通过中欧班列进入成都的数量曾微乎其微。然而,川渝地区尤其是成都,在冷链产品需求方面却有着巨大的潜力。成都都市圈拥有 4000 万城市人口,人均肉类消费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肉类需求量巨大,且部分品类进口依赖度超过 50%。
王骏调研发现,大量进口肉类多通过上海、宁波、广州、青岛等海港口岸上岸清关,再以内贸货的身份流转到成都,漫长的物流路径、多次转手交易,不仅导致成都肉类消费需以更高成本、更长时间和更多品质损耗来填补缺口,还使得成都仅作为消费目的地,而不具备集散功能。传统冷链贸易高度依赖海上贸易通道,成为制约成都冷链贸易发展的瓶颈。
不过,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的逐步深化实施,欧亚一体化趋势日益显著,我国进一步强化向西、向南开放的战略布局,为成都冷链贸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王骏看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俄罗斯、白俄罗斯、东欧、中亚等,草场资源丰富,畜牧业潜力巨大,与中国的肉类进口需求十分匹配。以往受限于陆路通道不畅、海运不便,肉类贸易总量有限,中欧班列的开通运行,使得供需上的互补潜力得以逐步释放。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其草场面积排名世界第五,牛羊肉年产量超过 350 万吨,作为全球最大内陆国,中欧班列开通后其交通劣势显著改变,2023 年,该国对华农牧产品出口翻了一番,达到 10 亿美元,且增长空间巨大。
从成都当前的冷链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来看,中欧班列已成为重要的运输支撑。2024 年全年,中欧班列进口冷柜货物数量是 2023 年的 1.6 倍,尽管总量有限,只有 655 柜,约合 1.6 万吨,但增长势头迅猛。并且,在 2025 年中欧班列北线回程有望实现常态化每周开行一列,随着 “蓉贸通” 金融产品在国际班列通道上的推广普及,贸易数据与贸易结算的双落地也将成为可能。后续更多班列线路的开通以及跨境国际公路运输(TIR)网络的日渐成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陆路通道实现的冷链贸易增量,将对传统海上冷链贸易存量形成大规模替代,成都在冷链贸易领域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多维度构建开放门户枢纽
基于上述现状和机遇,王骏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以推动成都构建冷链贸易向西向南开放门户枢纽。
一是用好金融工具,凸显金融引领作用。充分利用 “蓉贸通” 及其他金融工具,结合冷链行业实际,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本地贸易企业提供 “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大额度” 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助力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增强其在冷链贸易中的竞争力。
二是用好班列通道,寻求陆路贸易最优解。加快国际跨境公路集结中心建设,实现跨境公路与国际班列的互补互动,提升运输效率和灵活性。加大对冷箱作为特殊载具的投资引导,打破外国企业对班列冷箱资源的垄断,保障冷链运输的自主可控。着力解决冷链贸易进出口不均衡问题,促进本地优质生鲜食材集结至陆港出境,同时推进东南沿海至成都海铁高效联运、海箱高效循环及一体化高效通关,构建完善的多式联运体系。
三是打造冷链加工产业集群,占据产业生态制高点。充分利用综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招商引资冷链保税加工业态。冷链加工产业附加值高,对贸易集聚具有强大的带动力,通过发展加工产业,不仅可以提升产品附加值,还能完善冷链贸易产业链,增强成都在冷链产业生态中的影响力。
四是打造冷链 “外贸前置仓”,翦除外贸信息差、时间差。招商引资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冷链厂商在蓉设立西南地区办事处和外贸前置仓,并配套相应的交割保障和服务政策,将 “期货” 交易转变为现货交易,有效缩短交易链条和周期,提高贸易效率,增强成都对沿线国家冷链产品贸易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早在2022年,成都作为西部大通道承载城市,就入选“十四五”期间首批24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成为该批次四川唯一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城市。据悉,目前成都青白江的国际铁路港,目前已经集中了包括玉湖冷链、成都益民集团、大洋物流等多家冷链企业。
“之前,成都属于三批和四批的市场,随着成都国际物流枢纽的打造,我们将和沿海地区一样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不仅可以辐射川渝两地、中西部地区,甚至还会辐射到东南沿海地区,届时成都将成为一个内陆的港口。”王骏表示。
(编辑:于海霞 审核:孙吉正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