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政 郑州报道
春节前夕,市场用酒达到高峰期。与此同时,针对“特供酒”的清源行动持续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陕西、贵州、云南、甘肃等八地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在日前发出倡议,全社会抵制“特供酒”,营造良好消费环境。而在此之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经于2024年3月开展“特供酒”清源打链专项行动,至今共查获“特供酒”66.19万瓶,涉案金额16.43亿元。
不过,记者检索淘宝、闲鱼等平台发现,零星存在“特供”“内供”酒水的相关链接。多位行业人士表示,大部分“特供酒”的价格不透明,品质没有保证,扰乱了整个白酒市场。不过,整体来看,随着白酒市场越来越成熟和透明,叠加监管加码和消费者成长,“特供酒”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整个白酒行业将会逐步净化。
“在目前互联网时代环境下,消费者口碑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细化,以及中国酒行业名酒化进程加快,消费者饮酒知识的不断丰富,‘特供酒’很快就会退出历史舞台。”白酒行业营销专家蔡学飞说。
全面阻击“特供酒”
在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经营烟酒店生意的李帅,前段时间拒绝了一单生意。一位酒水圈的朋友想给他代销一批白酒,拿货价是460元一箱,单瓶扫码价是280元。“看到产品包装上印有‘特供’俩字,我想都没想,直接推掉了。”
李帅告诉记者,在过去一年中,市场都在严查这类产品,风险太高。并且,对“特供”“专供”买账的消费者人群也在萎缩,操作空间越来越小。
记者注意到,李帅所在的郑州市,早在2024年4月就开始集中整治“特供酒”,严厉打击假借“特供”“专供”“内供”党政机关和军队名义制售假冒伪劣酒类商品违法违规行为。李帅拒绝的这批产品虽属于酒企“特供”,但依然具有很大的风险。
若将视野放置全国,针对“特供酒”的整治和狙击,早已全面铺开。
2025年1月21日,陕西、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八地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集体发出倡议,全社会共同抵制“特供酒”,从观念上破除对“特供酒”的认知误区,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同时,酒类生产和经营者不得生产、销售和推广相关产品。相关从业人员也不得从事相关酒类设计、包装等。
另外,湖南省永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近日组织永州市酒业协会和全市酒类生产经营企业签订《不生产经营“特供酒”承诺书》。
而对于生产“特供酒”相关的配套产品,相关部门也在全面严查。日前,泸州市江阳区市场监管局就在其辖区的一处隐蔽厂房内查货大量涉嫌违规的“特供酒”包材,包括18000余个酒瓶、10300余套包材以及相关生产设备。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告诉记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2024年3月开展“特供酒”清源打链专项行动,涉及生产、销售、平台以及相关包材等。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从2024年3月至2024年年底,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公安部门共计查获“特供酒”66.19万瓶,制假售假设备519套(台),包材496.35万件(套),涉案金额16.43亿元。
事实上,这并不是国内首次针对“特供酒”开展的相关活动。
中国酒业协会曾多次针对“特供酒”下发通知,要求清理滥用“特供”“专供”等标识内容。最早在2008年,原国家工商总局就明确表示,在广告中出现“×××(国家机关)专供”“专供×××(国家机关)”内容,属于违反《广告法》的行为。后多部门在2022年印发《关于禁止销售“军”字号烟酒等商品的通告》,严禁线上线下销售“军”字号烟酒等商品。
蔡学飞告诉记者,以往对于“特供酒”的打击更多的是对于市场的产品抽检与集中整治。此次则是从生产、流通与销售的全产业链打击处理,无论是从范围、力度都是空前的。“白酒属于食品,‘特供酒’通过制假贩假等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更破坏了酒水行业生态。”他说。
如何净化白酒市场?
在李帅的印象中,十年前的白酒市场中,各种“专供”“特供”非常普遍。“因为很多白酒都会出现在聚会、宴请和送礼的场合中,而‘特供’能够彰显自己的实力和地位。所以,在很多下沉市场中,该类产品有很大市场空间。”
多位行业人士表示,从生产端来看,头部酒企基本上都不会布局该类产品。相反,部分小酒企、小作坊热衷于生产类似产品。
蔡学飞提到,很多作坊式酒企,喜欢利用内部特供、专供等噱头来营造神秘感,从而提高产品售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市场的混乱。
根据媒体过往报道显示,很多“特供酒”假酒案,大都是在类似的地下室、车库、农房、暗室中灌装的,其生产条件完全不符合食品卫生许可要求。并且,所谓的“特供酒”无一例外全是“特假酒”。基酒每斤成本普遍为几元到十几元不等,有的甚至酒不如包材贵。
值得关注的是,“特供酒”之所以屡禁不止,是源于其造假早已形成完备的链条。从包装到灌装再到销售,各个环节“若即若离”。同时,还有一些正规酒企在暴利的驱动下,暗中偷偷生产。
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3月,吉林市公安局侦破吉林市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中,犯罪嫌疑人所售“军中茅台酒”来源于黑龙江、安徽两家酒厂,其中地处安徽的酒厂正是手续完备的正规企业。该酒企白天生产正规的浓香型白酒,夜里组织人员生产“特供酒”。
“整体来看,该类产品在生产端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很多厂家难抵暴利诱惑,冒险入局。”李帅说。
从流通和消费端来看,其土壤一直存在。
记者在淘宝、闲鱼等平台检索发现,部分链接仍然销售与“特供酒”“专供酒”相关的产品,不过形式更加隐蔽。
比如,某淘宝商户销售的包材中包括原浆酒套装、高粱酒套装等。而涉及到“te供套装”“zhuan供套装”时,其展示图片均模糊处理。在闲鱼平台,部分商户用“老酒”的称呼代替“专供”“特供”,实际出售产品的包装则显示为某国企“专供”。
而在消费环节,蔡学飞认为,表现上看是消费者存在占便宜与炫耀心理,本质是酒类品质教育的滞后性,以及酒类产品销售监管法规的漏洞,留下了许多空白市场。
“‘特供酒’乱象的解决需要政府、行业、企业、消费者与媒体共同完成。政府完善相关监管与查处制度;行业加强正确的消费引导;企业则要进一步强化自身管理;媒体要建立通畅的曝光路径;消费者更是要理性消费,从而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失。”蔡学飞说。
(编辑:孙吉正 审核:孙吉正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