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让晨 石英婧 上海报道

上海市浦东新区正通过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等方式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浦东新区发布了包括《浦东新区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浦东新区加快培育高端生物制造集群行动方案》等在内的多个政策,加快打造国际人才发展引领区。
其中《浦东新区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中提及,目标到2030年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未来产业产值达3000亿元左右,涉及智能计算、通用AI、量子科技、合成生物等;到2035年,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引领区,成为上海乃至国际参与世界未来产业竞争的名片。
在多位专业人士看来,浦东新区需要从金融科技、智能制造、数字经济、集成电路等多个方面吸引人才,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人才港,为浦东新区和上海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
出台多项政策
人力资源作为核心战略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浦东新区今年以来在相关领域出台了诸多政策。
记者注意到,今年年初,浦东新区面向全球发布了“1+1+N”的人才政策体系,并且推出了以“明珠计划”为代表的专项政策,推出了包括促进教育、卫生健康、航运服务、金融、法律、技能等多方面吸引人才的政策。
对于“明珠计划”的推出,浦东新区方面表示,是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面向全球着力引进一批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发现并培育一批具有引领作用或高成长潜力的创新创业人才。
据了解,到2025年,该计划将遴选并支持近2000名相关人才,推动战略人才力量整体实力向国际前列迈进,加快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形成一批世界性成果,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人才引领作用。
同时,今年11月,浦东新区优化了不同单位引进各类人才的落户限制,其中符合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张江科学城的重点产业布局的核心人才、骨干人才达到相应的社保缴纳标准,居住证转户口限制即可由7年降至3年。
除了优化落户限制外,浦东新区在《浦东新区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中表示,到2030年要全面构建浦东新区未来产业领先优势,“汇聚一批领军人才,形成一批原创成果,培育一批旗舰企业,衔接市未来产业行动方案中的领域赛道和浦东‘3+6’现代产业体系,依托浦东科技与产业的基础优势,围绕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等5大领域15个细分赛道,构建浦东未来产业集群。”
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2023年世界人才报告》,中国总排名第41位,在教育质量、吸引全球人才的税收制度、员工激励等方面拥有竞争优势,但在招聘外国人才的数量、生活成本和公共教育支出方面相对较弱。
对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杜道明表示,在人才吸引战略和当地人才培养方面,浦东新区可以向新加坡学习,“希望浦东新区能在国际交流、住房、文化和生活质量等方面不断提升,以促进上海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全球人才聚集地。”
打造人才“聚宝盆”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看来,目前包括浦东新区在内的上海科技创新需要金融科技、智能制造、数字经济、集成电路、量子科学等“卡脖子”技术人才。
汪泓表示,包括浦东新区在内的上海需要提升科技创新中心核心竞争力,打造重大产业基地,实现高质量创新从“高产出”向“高价值”的进阶,同时要具有国际竞争力制度和服务优势吸引高层次海外人才,打造全球科技创新的人才高地,通过上海的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平台、重大学科、重大任务为牵引集聚造就战略科学家。
“浦东打造国际人才港,不仅要将浦东打造成为人才的‘聚宝盆’,还要成为人才的‘摇篮’,不仅引入人才为上海、浦东的发展贡献智慧,更要输出人才,帮助人才走出上海、走向国际,迈入更广阔的舞台,展现上海、浦东的文化软实力。”汪泓进一步表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李秀娟则表示,浦东新区在打造国际化人才中心的过程中,需要全球思维。“全球思维就是个体理解并适应全球范围内多元文化观念和实践的能力,也就是有跨文化的能力,包括全球的商业眼光,对多样性开放的态度。”李秀娟表示,跨文化团队领导必须有较高的全球认同度,要意识到自己和他人跨文化时,相互之间的文化地位如何,而这种跨文化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的。
除了宏观发展层面外,对企业而言,人力资本也相当重要。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陈少晦看来,人力资本作为企业核心战略资源能支持企业的创新战略,让企业走在商业竞争的前沿。
“理念思维、组织发展、人才体系是支持管理创新的核心。管理创新要从制度思维转换为机制思维,因为制度提供的是单对单的、指令式的对行为的约束和引导,但是机制思维是在一个系统、组织和生态循环中,各个利益相关方积极的互动和有机的结合。”陈少晦表示。
(编辑:石英婧 校对:张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