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樊红敏 北京报道
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县域无疑是重要的基础单元。我国现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县域生产要素组合、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等方面也在发生显著的变化,普惠金融尤其是数字金融如何匹配县域小微企业和居民的新需求,成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热点问题。
日前,在2023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2023IFCFI)暨数字经济开放研究平台学术峰会期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联合网商银行正式发布《数字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报告——服务广泛主体,促进产业兴旺,加速城乡融合》(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中小微金融需求特征的匹配度较高。融资仍然是影响县域小微经营的重要因素,线上信贷服务在支持小微融资方面存在鲜明的优势。
40%以上县域小微群体使用过线上贷款
据了解,《报告》是基于来自全国中东西部4省6县的县域小微群体的2293份有效问卷调查。问卷受访者中有40%以上的人员使用过线上贷款。
CAFI副院长莫秀根发布《报告》时介绍,由于线上贷款申贷便捷、还款灵活、信用放款等优势,数字金融对于提升小额贷款的首贷户数量、满足短期资金需求、支持收入波动较大的小微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匹配了“短小频急散”以及“消费和经营多用途”的个性化需求。
“线上贷款在区域间、城乡间、职业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对于缩小信贷鸿沟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支持中西部小微发展、加速乡村振兴有积极作用,但县域小微群体对线上服务的信息安全、授信额度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改善需求。”莫秀根进一步阐释说。
为了进一步发挥数字金融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的积极作用,《报告》建议,金融机构需不断提升面向小微企业的数字金融服务能力。同时,金融系统应在构建可持续的小微数字金融生态体系、完善县域数字经济与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数据治理能力、推动数据安全共享、探索完善差异化政策监管与法律体系等领域不断发力。
让农业从业者有金融获得感
《报告》同时显示,只有23.2%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有56.6%以上受访人,从事两种及以上经营或工作;灵活就业人员以传统的零工为主;在经营活动中,服务类行业比较普遍。只有24.5%参与了种植业经营活动;经营者中,有28%在过去一年内收入有所下降;经营者今年面临的主要经营困难方面,23.5%受访人表示存在融资难问题。
CAFI院长贝多广表示,《报告》再次印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产业和居民收入结构稳步优化,数字经济已成为重要发展动能。虽然县域的第一产业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但近年来非农产业在吸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方面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占比超过了经营性收入占比,且 “兼业收入”特征明显。同时,我国的第一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持续提升,农产品电子商务规模迅速增长。技术进步正在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居民收入与经营特征的变化、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县域普惠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在点评《报告》时指出,从近年来的调研中看,《报告》与乡村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还需从三个方面做大文章:一是要聚焦产业、瞄准重点,让新型经营主体或农业从业者有金融获得感;二是要夯实基础,特别是基础设施、金融环境的进一步优化等;三是各相关机构要有所作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云华认为,以县域为基本实施单元来进行资源调配推进乡村振兴效率更高,这些资源中就包括金融资源,金融资源引导有助于优化县域产业布局,促进城乡要素深度融合。
(编辑:夏欣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