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玉琪
俄乌冲突、疫情冲击、中美贸易摩擦……近年来,“黑天鹅”事件接踵而至,“全球化已死”的论调甚嚣尘上。
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贸易大国的中国,该如何应对全球价值链重构趋势?双循环发展格局该如何嵌入全球化新格局?全球化何去何从?
“中国肯定要进行新的全球化,而不是抛弃全球化。”3月2日,在《中国经营报》触角学院金融大讲堂系列直播课中,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理事长、院长刘志彪认为,尽管逆全球化愈演愈烈,但这不代表全球化消失了,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方式正在从“客场全球化”向“主场全球化”转化。
“客场全球化”成历史
“过去的全球化不是由中国企业主动发起的,中国在全球化当中是‘世界工厂’,不是‘世界市场’。”刘志彪指出,过去经济循环方式是以外循环为主、内循环为辅,是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客场全球化”,中国企业被动嵌入全球价值链。
他分析,在产品分工形态上,过去的全球分工主要有三种:一是产业间分工,各国依据比较优势互补余缺;二是产业内分工,各国同一产业的产品呈现差异化;三是产品内分工,即由不同国家生产产品的不同零部件。“中国加入WTO之后,嵌入了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就是一种产品内分工。”
然而,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变化,刘志彪认为,中国已经没有继续进行“客场全球化”的条件。一方面是因为中西之间在制度、政策、观念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冲突,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口红利在消失,资本投资红利也在降低,过去实行的增量改革、降税改革红利已经释放完毕,需要新的改革。
刘志彪指出,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俄乌冲突等一系列事件改变了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基础,跨国企业全球化战略出现了收缩,政府维护全球化的资源在减少,各个国家民众内向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这些都意味着过去的全球价值链会发生剧烈变化。
“‘主场全球化’是未来中国全球化战略的主要方向。”刘志彪总结。
打造“主场全球化”,中国要做世界需求中心、市场中心
“中国内需会成为连接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带动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非常重要的聚合手段。”
刘志彪认为,如果说过去中国的增长动力来自于西方市场,今后中国乃至于世界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动力将来自于中国市场的成长。
“‘主场全球化’最重要的是要让庞大的国内市场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工具、资源和手段。”刘志彪进一步分析,主场全球化的形成条件有三:宏观上要扬弃出口导向型的战略,进一步扩大内需;中观上要形成强大的、统一的国内市场;微观上要把以产品内国际分工为特点的全球化转化为以内需为主导的国际分工。
刘志彪提出,中国的市场就是全球市场,中国既是世界供给中心,也是世界需求中心、市场中心,这是“主场全球化”的市场特征。
他分析,产品纵向分工趋于缩短、横向分工趋向区域化集聚、供应链多元化,是全球产业链分工未来的重塑方向,数字化、绿色低碳化是技术趋势。
为此,刘志彪提出,中国不仅要更加紧密地嵌入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同时也要构建以我为主、内需主导的全球价值链。
具体来说,要建立价值链龙头、龙身、龙尾之间的关系,根据中国发展的梯度关系,沿海地区要成为“龙头”,协调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来进行国内经济的循环;同时要加强产业链集群的建设,以地方产业集群抱团嵌入全球价值链。
刘志彪举例,争取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尽早签署,是一个有效抗击逆全球化趋势的措施,也是构建东北亚全球价值链、巩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地位的有效办法。
面对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重塑,刘志彪提出了4点具体建议:首先,要依靠产业链招商的方式,实现“引资紧链”;其次,要强化专利战略,依靠密集的研发投入,重点解决产业集群中的技术短板问题,实现“技术补链”;再次,改进收入分配,依托国内大循环,实现“市场强链”;最后,鼓励企业并购重组,优化企业竞争格局,实现“组织固链”战略。
产业链现代化是实现制造业动力变革的重要手段
刘志彪重点分析了产业链重塑对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他介绍,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是一个包括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运行模式优化、产业链控制能力增强和治理能力提高的现代化过程,是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途径之一。
他进一步解释,从产业链规模上看,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在产业链安全方面,要做好产业链管理的“链长制”,把产业链的“链主”治理跟“链长”治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积极主动在沿海地区等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全球产业链集群。
此外,还要锻造产业链长板,即保持和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提升产业质量,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同时要打造新兴产业链,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刘志彪特别提出,要充分认识到目前线上经济是中国的长板,因此,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各个产业深度融合,用数字经济去改造传统产业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在补足基础产业短板方面,刘志彪认为一是要发展“隐形冠军”,即产业链集群当中的头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二是要发展产业链的“链主”,发挥国有企业在产业链集群中的作用。
“目前中国还没有能力说可以跟美国平起平坐。”刘志彪分析,中国产业链虽然完整,但外部环境不友好,而且很多产业链还处于垂直分工合作的中间端,前端、后端仍把握在欧美国家手里,很容易被“卡脖子”。因此,现在还需要强调国际合作,“产业链国际合作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
(编辑:李丹 校对:彭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