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庄灵辉 卢志坤 重庆报道
“‘微更新’是和大拆大建相对应的城市更新方式,可以集中力量对局部微小的地方进行适当规模的更新,令老城区重新焕发活力,创造出有影响力、归属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及空间形态。”日前,西南购物中心(重庆)俱乐部首次联合第一太平戴维斯在重庆举办“城市微更新——延续山城文化记忆 助力城市有机生长”主题沙龙,第一太平戴维斯重庆策略顾问部高级助理董事徐幼婷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述城市“微更新”的重要性。
多位专家表示,相比全面改造的城市更新方式,“微更新”因其资金可控、收益可预期等特点正日益受到重视,同时“微更新”更需多元文化驱动,未来以艺术、文化创意、产业植入等方式的有机更新将成为城市高质量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微更新日受推崇
徐幼婷表示,相比片区型城市更新,“微更新”对应的城市建筑空间尺度、建筑面积等都较小,以社区邻里中心配套、产业单元等微小城市功能区改造为主。由于“微更新”资金可控、运营体量可控,短期的收益也可以预见,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方面就更具优势,同时还能更加灵活地对不同区域、不同功能进行分门别类的开发更新,因此成为当前更受业界看重的城市更新方式。
业内人士认为,全面改造推倒重建的更新模式目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大拆大建后城市历史风貌和特色不断消失,拆迁成本高企,旧城改造项目难以实现资金的就地平衡等。城市“微更新”则在保持老城区整体城市肌理与风貌的同时,集中力量对局部微小的地方进行适当规模的更新,令老城区重新焕发活力,创造出有影响力、归属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及空间形态。
城市微更新具有尺度微、投入微、更新对象微、实践投入微、导向切入点微等特点,但也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是综合导向型的更新,是包括创意、建造、制作、服务、管理和运营在内的一系列策略的整合。
中规院西部分院城市设计所所长刘静波表示,城市更新的立足点不大,但格局要大,不只是在物质空间的更新,更是在空间中生活的改善、文化的复兴和活力的持续。社区更新面对的是复杂的人群和利益诉求,丰富但又敏感的市井生活,因此特别需要谨慎和精细,也更有必要采取针灸式、渐进式的微更新。通过更新,社区不仅要实现人居环境的改善,更要保护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态。
更需文化驱动
“同时这也决定着进行城市‘微更新’更应因地制宜,对不同区域进行不同侧重的更新改造。”徐幼婷称,“微更新”在改善生活环境、见微知著地挖掘不同区域特色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针对城市不同区域,也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更新开发,比如商圈更新应侧重价值提升,产业片区更新则应注重产城融合的配套,老居民区则要注重改善居民生活。
“不同片区城市更新在硬件和具体举措方面可能会有类似,但不同的文化内涵赋予着不同城市更新项目的独特生命力,并使其串联出整个城市形形色色的文化图谱。”徐幼婷认为,只有通过文化驱动才能赋予不同区位、不同城市更新项目独特的吸引力,形成不同的营销IP,吸引人群会聚。不同点位的串联,则能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居民在城市事件中的参与感,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为人才和企业创造更好的硬件环境,从而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徐幼婷表示,城市“微更新”使得城市更新开始向更系统、更精细化方向发展,从区域细化到街区,又从街区重新连接成体系,商圈更新由此成为重要一环。目前以历史文化、本土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为驱动的城市更新项目,在保留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能够助推文商旅融合发展,更新城市形象,塑造文化地标并创造功能多元的文化空间,聚集人流,带动区域发展。
重庆十八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钟飞鹏也表示,对于商业而言,“微更新”是通过将过去老旧社区、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文化风貌区植入新消费业态、新文化品牌,焕发成为城市新的商业地标。
(编辑:卢志坤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