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昌俊
赶在新学期开学之前,近期相关试点城市陆续公布了“双减”实施意见。如日前上海市教委就出台了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六项举措。不过,最受关注的不是相关举措内容,而是上海市教委负责人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所说的一句话:“当部分学生去培训的时候,会提高他们的分数;但是当所有学生都去培训的时候,可能只会提高分数线。”此观点曝光后,随即在网络社交平台引发广泛传播和讨论,甚至被一些人称为“金句”。
其实,在广受传播的采访视频中,除了上述“金句”,这位教委负责人还有更具体的阐述:剧场效应造就的结果只能是学生牺牲全面发展的时间,去反复操练、操练反复,反复培训、培训反复,它不仅伤害了学生,影响了学生全面成长,同时会给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教育剧场效应、教育内卷等说法早就不稀奇,包括这位教委负责人的所谓“金句”,实际此前舆论场上就有不少类似的表达。但从教委负责人口中说出来,当然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某种程度上说,这句话被大面积传播和讨论,并赢得不少认同,象征着教育部门与舆论观念的一种“合拍”。我们不妨将之视为“双减”政策在庙堂与江湖之间所达成的共识的一个脚注。
减轻学生和家长教育负担,早就备受社会期待。但是,在“双减”正式于政策层面得到回响后,它也确实在社会不同群体中激发了不同程度的疑惑或者说是担忧。比如,“双减”真能有预想中的效果吗?会不会像过去一样陷入“年年喊减负”,但却“越减越重”的困境之中?被称为万亿产业的教育培训行业,在“双减”时代到底何去何从?当然,还有另一重新的担忧,那就是“双减”政策实施后,是否真的意味着让所有孩子和家长躺平,逼着孩子退回到同一条起跑线?对于那些“望子成龙”,习惯靠重金投入去让孩子“抢跑”的家长来说,这种担忧未尝不是真实的。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将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的“金句”和对教育剧场效应后果的阐释,视为对上述担忧的一种正面回应。它对不同群体的说服力到底怎么样还有待观察,但客观上,有助于为“双减”政策实施进一步扫清观念上的阻力或是疑虑。
回到这句话本身,“当部分学生去培训的时候,会提高他们的分数;但是当所有学生都去培训的时候,可能只会提高分数线”,这其实是对教育剧场效应后果的形象总结。说得更通俗点,当课外培训成为每个学生的刚需,就必然会加剧内卷,变成“只会提高分数线”,从而让所有人陷入低效乃至无效竞争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事实。“双减”,就是要为这场全民内卷游戏按下暂停键,去阻止“反复操练、操练反复,反复培训、培训反复”的怪象,从而真正达到“减负”的目的。一如相关负责人所指出的,它“解放”的不只是学生,也是无数投入过多非必要金钱和精力的家长与家庭。
对上海市教委负责人的“金句”,很多人把关注重点放在后半句——“当所有学生都去培训的时候,可能只会提高分数线”上,但前半句——“当部分学生去培训的时候,会提高他们的分数”,同样不容忽视。它意味着,教育部门并没有完全否定课外培训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这对于一些处在观望中的课外培训机构,以及部分仍存疑惑的家长来说,算得上是个好消息。但如何确保只有“部分学生去培训”,这是一个关键。
就目前来看,给培训市场降温是第一步。“双减”政策就要求,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制定出台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管理办法;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以北京为例,今年以来,全市检查线下培训机构9996家次,检查线上培训机构2107家次,累计立案586件。仅“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市场监管部门就对无证办学违法行为立案141件,责令63家无证培训机构停止办学。日前,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表示,下一步将及时公布“白名单”,即已批准恢复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名单。并按照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的要求,做好校外培训机构的非营利性法人登记管理。这类做法,应该会陆续成为各地的普遍操作。其目的就是通过规范培训内容、压缩培训机构市场供应来改变“所有人培训”的局面。
不过,当课外培训只能是“部分学生”的选择时,要彻底打消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躺平”的焦虑,还需要更多配套做法。其中最受关注,也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教育评价体系能否跟上家长对教育的期待?要知道,全民培训之风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评价体系,已经不能匹配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从而靠从课外培训上去“找补”。现在,这一路径被斩断了,萦绕在家长心头的教育期许和焦虑,未必能够立刻降下来。退一步讲,中国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热情,还是应该被呵护。
必须承认,“双减”不该只被狭隘理解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政策“手术”,它在根本上离不开社会教育心态的调整。像“所有学生都去培训只会提高分数线”这一事实,从认知上的接受到行动上的接纳和响应,恐怕还是有不少距离。面对“双减”大幕的开启,学校、培训机构之外,家长同样需要做出改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近日表达的一个观点就不无启示:“孩子更需要学习的是怎么待人接物、怎么处理争议、怎么应对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怎样在困境中保持尊严,仍然可以发现生活的意义?……这些都是特别重要的事情,因为孩子的成长与未来充满各种挑战。”
作者为媒体评论员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