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立 上海报道
“关于菜鸟有很多争论,是做轻还是做重,做平台还是自营,做科技还是做物流?”6月10日的2021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菜鸟CEO万霖回顾了菜鸟曾经的“纠结”。
2013年5月28日,菜鸟网络成立。彼时计划是以首期人民币1000亿元进场,用5~8年时间,打造遍布全国的开放式、社会化物流基础设施,编织一张能支撑日均300亿元、年度约10万亿元的网络零售额的智能骨干网络。
“最终我们发现这些都不重要。我们希望菜鸟是一家客户价值驱动的全球化产业互联网公司。”万霖在现场宣布了菜鸟网络的最新定义。“只有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再来看匹配什么模式,需要轻就做轻,需要做重就做重。”万霖进一步解释了菜鸟商业模式上的多变与灵活性。
“从顺丰季度亏损、京东物流上市融资到极兔引发快递业新一轮价格战,电商物流已经走过了高速发展期。必须加大投入,寻找新增量。”有物流业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表面上看菜鸟的“重新定义”是拓宽赛道,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则是快递业新一轮变动期的快速破局。
寻找“增量”
国家邮政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快递业务量今年已突破400亿件,接近2017年全年包裹总数,而预计2021年全年快递业务量将超950亿件。
不过中国快递协会会长高宏峰认为,中国虽然已是名副其实的快递大国,却并非快递强国。快递物流业的主体仍然是电商物流,供应链物流占比仍然很小。整个快递行业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物流模式,中国制造业亟须建设供应链物流。在高宏峰看来,物流业下一步的竞争焦点将集中在降本增效、智能化等方面。
这一判断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的看法一致。“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物流环节。我不关心技术的实现性,我关心的是成本。所有IoT、智能化、规模化的运用,能否让物流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这是数智化应用到产业里面最终衡量的一个点。”张勇表示。
一面是数智化的广泛应用和降本增效的呼声,另外一面是快递公司还在价格战与亏损的边缘徘徊,寻找新的增量迫在眉睫。
万霖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增量可能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个增量是,IoT硬件、智能化、自动化在物流行业的应用会进一步加速,带来新的蓝海和增量;第二个增量是,数智物流、数智供应链不断向产业上游延伸到了产业带、制造端,未来打通消费供应链到产业供应链的数字化会成为非常大的蓝海;第三个增量则来自全球化,随着更多中国制造业品牌走出去,中国物流企业搭建全球供应链网络,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从社区到全球
从菜鸟现场曝光的转型战略看,菜鸟的变身主要落子在消费链、供应链服务以及全球服务等新蓝海上。
首当其冲的是社区服务,以社区为单位提供更贴身、灵活多变的生活服务既是疫情发生后的新变化,也是阿里、京东、美团等争夺的重点战场。菜鸟驿站显然被定义为阿里系撬动线下流量、整合社区服务的重要入口。
据万霖介绍,以菜鸟驿站为中心,将加快形成购物、回收、洗衣等便民服务于一体的15分钟生活圈。全国3万家菜鸟乡村共同配送点也会加大数字化升级,逐步达到和城市一样的取件效率。菜鸟裹裹的寄件服务将从“最快1小时上门”,提升到“最快半小时上门”。
在下沉市场方面,共配网络正在快速推进,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已在1000个县建设了超过3万个乡村服务站。
值得注意的是,重新定义为“产业互联网公司”,意味着菜鸟更多从服务消费端向产业链上游不断延伸,深入到产业带和制造业,智慧供应链服务进一步被强调。
“我们会为特定行业提供更深度、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万霖举例,比如快消行业提供更加深度、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包括从工厂的揽收、集货、入仓、履行、配送等,打造快消行业的骨干网。
在全球物流方面,配合中国制造业和品牌出海,菜鸟已经将为商家提供的中国段供应链、基础设施延伸至全球。2018年菜鸟建设的比利时列日eHub成为经典案例,两年间列日机场已经从欧洲排名第九名的货运机场升至第六名。
另据记者了解,针对疫情发生后的变化,菜鸟去年已经开始为外贸商家提供更具性价比的出海方案。今年内菜鸟的“5美元10日达”可以覆盖20国,“2美元20日达”覆盖50国。
“像eHub、航空枢纽、运输枢纽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但长期来说,这样一张物理的基础设施承载上面的骨干网络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万霖称。
“今明两年的全球经济好于预期,不可否认的是全球化收缩、全球贸易投资减速,全球产业供应链面临调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这意味着一个浪漫时代的结束,一个神奇时代的开启。”张燕生认为,个性化、小批量、多样化的需求痛点将被满足,对应的将是更具弹性、韧性的供应链。企业需要在变化的世界里,做出更多商业模式创新。
(编辑:张靖超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