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婧婷 北京报道
森林是最大的固碳体系,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2/3。然而,受灾会使林木的固碳能力下降,如何通过保障森林固碳能力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这是一个空白的领域。
不久前,这个空白领域被填补。
4月26日,全国首单林业碳汇指数保险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试点落地。5月18日,记者一行来到新罗区江山镇山塘村天然生态林,实地调研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的落地情况。
据悉,林业碳汇指数保险在新罗区试点落地后,覆盖了该区300多万亩林地,保障近100万吨碳汇量,将为新罗区林业产业提供2000万元碳汇损失风险保障,有效保护当地森林碳汇资源,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森林碳汇保险覆盖两方面责任,第一个是国内碳交易市场的直接经济价值,以福建海峡交易市场上每吨的成交价格在18元至25元之间,同时考虑北京和重庆交易市场碳汇价格标准。第二个是我国森林灾害风险损失的补足。”中国人寿财险福建分公司副总经理林全德向记者介绍。
相关责任人向记者透露,已经在制定下一步在福建省内的其他区域的推广计划。“但是需要双向的,一方面本身方案的设计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另一方面,还需要和地方政府、地方的财政和林业主管部门沟通。”
绿水青山的经济效益
龙岩市新罗区作为我国重点富碳区县之一,拥有林地面积22.25 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2181.7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66%,林业总固碳量超过100 万吨/年。新罗区的另一个标签是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
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碳汇交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所在范围之内,人人皆可无门槛受益,如何将其变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即属于“碳吸收”范畴,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称之为“森林碳汇”。
森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2/3。
然而,由于火灾、病虫害、冻灾等灾害及意外,造成森林损毁事故多发,森林碳汇能力减弱,影响着森林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应对气候变化,阻止全球变暖加速趋势,“碳排放”已成为国际社会重点关注领域。
近年来,我国建立了碳汇交易市场平台,逐步规范碳排放权交易活动,使得森林本身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生态服务实现了直接经济价值以外的富余价值。
产品设计之难
“我们最早请了一家科技公司参与产品的设计和研究,连续两年往返两地,毫无进展。产品线确实相当大,最终项目难退了科技公司。这是我保险从业几十年来,做过最艰难的一个产品。”中国人寿财险福建分公司副总经理林全德告诉记者。
引发森林碳汇能力减弱的灾因繁多,各地域碳汇能力也有所不同,又因森林固碳能力与量值看不见、摸不着,一旦发生损失很难准确核定其富余价值损失情况。因此,即便当前碳汇保险蕴藏着强大的市场刚需,但此前国内一直没有相关保险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有待破解的难题。
碳汇保险在国内长期处于空白,产品设计是摆在林全德所在团队的难题。
林全德团队在4年前就开始谋划做森林碳汇保险,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和研究。研究过程邀请多方参与。
在合作的科技公司畏难退出后,林全德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了自己的摸索之路,邀请福建大学地理系的教授和林业专家,便有了把富余价值引入保险的机制。
“产品研发过程很难,我们找到了一个破冰点,即从哪一个方法学、哪一个技术手段、哪一颗卫星去介入我们保险的一个产品研发。”中国人寿财险福建省分公司农险部产品研发科负责人刘锋告诉记者。
最终碳汇保险方案形成,即将卫星遥感科技监测手段与碳汇理论方法学相结合,经过长期的实地考察、研究与论证,匹配当地林业历史损失风险,建立林业损毁与固碳能力减弱的损失函数模型,将森林完全损毁造成的固碳量损失换算指数化,创新开发了林业碳汇指数保险产品。
同时规范生态林和商品林。在保险期间内,由于约定的灾因和强度导致保险标的不可恢复性完全损毁,且损毁林木经过专业换算及约定,达到一定程度的林业碳汇减弱值时,视为发生林业碳汇减弱事件,保险公司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赔偿。
赔款可用于对灾后林业碳汇资源救助和碳源清除、森林资源培育及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等与林业碳汇富余价值生产活动有关的费用支出。出险后保险公司可借助卫星遥感技术高效监测损失情况,助力与林业主管部门的联合查勘定损,可在灾后第一时间将赔款支付到位,为灾后减损、固碳能力修复争取宝贵时间。
林业碳汇指数保险产品以当地林业主管部门作为投保人与被保险人。
一个创新产品的出现同样离不开政府的支持。4月26日,全国首单林业碳汇指数保险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试点落地,项目所在龙岩市新罗区政府缴纳了80%约120万元的保费,龙岩市金融局出20%的保费。
据龙岩市林业局局长张田华介绍,2021年,龙岩市综合保险在福建省先行先试,打破独家经营的垄断局面。引入人保财和国寿财两家机构共同分担龙岩市森林综合保险任务。打破垄断后,国寿财的创新产品森林碳汇得以在新罗区落地。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关于碳汇指数保险产品,龙岩市邀请了近30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专家参与评审会。
产品必然涉及到落地,对于新事物的落地,林全德所在团队同多个政府部门来协调,每个政府部门的看法不一样。有的领导觉得可以先行先试先做,有的领导觉得新事物要谨慎研究。
传统的森林保险和碳汇保险有何区别?
林全德解释称,碳汇指数保险的对象不是实物本身,而是森林所固有的一种固碳能力,以及林木本身经济价值之外的生态环保价值。“木材卖3000元,这是它的经济价值,然而产生的生态环保价值,没有保险机构从这个方向去考虑保险产品设计。”
“碳汇指数保险和传统森林保险标的、金额、受益人、赔款都有不同,传统的森林保险像机动车辆保险,而碳汇指数保险像第三者责任险。”林全德继续表示。
“传统保险,钱赔给林农,林农如何用,我们不得而知。假如有一个林地靠着公路,林地受灾烧掉了,烧掉以后不恢复生态,可能把空地改成农家乐,搞娱乐休闲,这会影响到本有的固碳能力。”中国人寿财险福建省分公司农险部产品研发科负责人刘锋表示。
张田华向记者表示,森林碳汇指数保险的受益人是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林农关注经济效益,政府关注的是生态效益。
参与研发的专家认为,传统森林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各类树木,而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着眼于森林所带来的碳汇功能,目的是保障林业所产生的富余价值、生态环保价值、碳汇恢复期间耗损、固碳能力修复成本以及碳排放权交易价值,是保险行业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一次积极、大胆的探索。两者结合,将更有利于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不断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促进绿色发展。
待培育的碳汇市场
近年来,我国建立了碳汇交易市场平台,逐步规范碳排放权交易活动,使得森林本身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生态服务实现了直接经济价值以外的富余价值。
形成的一个良性循环是,绿化实施单位通过种植碳汇林,测定可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再将其在交易市场挂牌出售。碳排放单位则通过购买二氧化碳量,来抵消其工业碳排放。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碳汇价格对碳排放单位具有约束作用。
中国人寿财险福建省分公司最初的产品初衷是,将林木损失的情况同碳排放交易价格联系起来。
但目前国内碳汇交易还不成熟,交易不够活跃。以福建省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环境能源交易平台为例,记者查询发现,近半年仅交易了27吨,碳配额每吨价格在8.87元至19.02元之间。近一个月,成交零单。
“如果交易市场十年才能建得成熟,我们的产品等不了十年。我们的思路是将这个产品先试点先落地。”林全德说道。
因此,中国人寿财险福建省分公司只能采用通过专业测算出来的固定数值设计产品。“当然这不是最科学的,随着碳交易市场的成熟,以及相关制度、政策已经出台落实了,我们的产品会越来越完善。”林全德进一步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产品针对龙岩市新罗区林业固碳能力,提供年度最高2000万元的保险保障,每年保费120万元。一年中森林累计损失面积达到232亩时,视为保险事故产生,起赔金额为100万元。根据损失面积的大小,最高赔偿额为2000万元。
针对232亩起赔基数以及100万元起赔额标准如何制定?
中国人寿财险福建省分公司方面阐释,新罗区森林共计340万亩,其将每一小班林木都建立了详细的统计档案,可根据森林状况、受灾情况测算一个基数。
“林业碳汇指数保险赔款则可被政府用于对灾后林业碳汇资源救助、碳源清除、森林资源培育及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等有关费用支出,这对守护绿水青山、保住金山银山意义更大。”张田华表示。
龙岩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永昌期待,借助保险杠杆,通过政企联手扩大政府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管理提升。
金融保险助推乡村振兴
森林碳汇保险将金融、林业和保险公司紧密联系在一起,森林碳汇保险是保险机构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为了早日实现助农脱贫,保险业也开足了科技“马力”,在农险扶贫的道路上,开启了一场“科技助力”盛宴。
位于福建省西南部的龙岩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之一。
近年来,中国人寿财险为鼓励险企创新,加快研发适应不同情形下的农险产品,国家已推出了多项试点,如指数保险、“保险+期货”等。
比如,中国人寿财险福建省分公司先后推出了种植业气象指数保险、养殖业气象指数保险、林木火灾(施救费用)指数保险、农业气象巨灾指数保险、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等。
在种植业方面,中国人寿财险福建省分公司因地制宜推进“一线多品”创新工作,以县为单位设计地方特色农险产品方案,开发出茶业种植低温指数保险、农作物种植台风指数保险、农作物种植强降水指数保险等系列气象指数保险,保障范围涵盖茶叶、葡萄、百香果、中药材、枇杷、黄桃、黄花梨等特色农产品。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福建分公司已创新开发32个地方专属产品,累计为近1.5万户次农户、合作社及农业企业提供4.4亿元的低温、台风、强降水等风险保障,累计赔付800余万元,为福建地方特色农业产业“挡风遮雨”,助力福建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为支持地方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中国人寿财险福建省分公司还联合寿宁县政府,曾为当地建档立卡贫困农户量身打造茶业种植低温指数保险、农作物种植台风指数保险。保费由地方政府承担,为贫困农户通过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提供了保障。
2019~2020年,这一套“政府+保险+乡村振兴”的“寿宁经验”在宁德其他地区得以推广。
技术创新也在路上。据了解,中国人寿财险利用科技“加码”农险服务,推出“国寿i 农险”“国寿i 农宝” 等农村市场专属APP,并运用物联网、区块链、AI及卫星遥感技术等,进一步强化农业保险的精准承保与理赔管理,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编辑:郑利鹏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