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丽娟 北京报道
碳达峰和碳中和首次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提出,要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这表明将ESG标准纳入企业投资决策正在成为趋势。
普华永道中国税务部合伙人李奕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当前气候变化风险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随着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课题,与之相关的可持续发展投资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元素纳入公司业务发展战略和商业决策的企业,基本都能够更好地管理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并能抓住机遇实现长期盈利。”李奕说。
在长期跟踪和观察企业的商业决策后,李奕告诉记者,虽然政策层面监管对非上市公司的ESG披露没有强制性要求,但从调研的家族企业案例看,企业愿意在ESG上投入更多精力的意愿也比较强烈。
普华永道调研数据显示,2801个企业样本中,有79%的内地家族企业“非常同意”或“同意”可持续发展是开展一切工作的核心理念。67%的内地家族企业表示他们拥有完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对于这种现象,一位资本市场投资人士表示,在企业报表中,ESG主要作为非财务信息风险指标,虽然这个指标不会对公司的财务数据产生直接影响,但如果披露内容不完整或不准确,也会被视为不合规披露,这会影响投资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市场预期。
基于此,各国也为ESG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承诺。根据2020年全球碳计划组织(GCP)报告,2019年全球排放量最高的国家或组织是中国、美国和欧盟,目前中国已承诺将在206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
随着中国承诺净零排放计划后,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宣布加入零排放企业计划。事实上,与企业财务和运营指标类似,对企业而言,企业领导同样有责任通过强化监督来积极管理与ESG相关的风险和机遇,以实现对ESG议题的有效治理。
上述资本市场投资人士分析称,企业增加环境和社会因素的风险合规披露内容后,有利于从源头上鼓励企业关注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标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监管机构正在参考国际资本市场ESG披露实践,研究制定中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具体指引。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监管部门将持续强化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管。
“中国对ESG信息的披露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一开始政策对企业的要求遵循自愿原则,2019年以后自愿逐渐转向强制,转变背后更多是想推动企业对相关议题的实质性反思。”上述资本市场投资人士分析。
从全球范围看,企业对ESG的关注也正在变得更加迫切。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风险报告》显示,未来10年全球五大风险,除了第四位的传染性疾病风险外,全部为环境和气候变化风险。气候变化所引发的自然灾害与经济损失近20年来显著增加。
2020年9月,我国向世界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今年两会期间,这一话题再次被热议。在市场看来,碳中和目标是未来刺激ESG投资的主要推动力。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将分别降低13.5%和18%。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前,相关部门将对这两项指标进行管理。
(编辑:孟庆伟 校对:彭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