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戚梦颖
人口老龄化、碳中和、中美博弈……在发展的道路上,中国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4月27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研究所所长林毅夫指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有着后来者与换道超车的优势,在经济上仍然有9%的增长潜力。中国要认清自己的潜力,同时保持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深化改革,深化开放。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林毅夫指出,进入20世纪后,从经济上看,美、英、德、法、意、俄、日、加拿大这八国主宰世界的力量逐渐力不从心。而与此相对的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尤其是中国的崛起。
在此背景下,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开始感到“危机”,因此要打乱中国发展的步伐,围堵中国。从奥巴马提出的“重返亚太”,特朗普发起贸易战,到如今拜登入主白宫,美国要压制中国发展已成为其两党共识。
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与第二大经济体的各种摩擦,必然给世界带来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也是变局中的负面影响。
在林毅夫看来,中美紧张的局面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快速发展。要趋向一个新的稳定的格局,需要中国继续保持相对快速的发展,才能驾驭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林毅夫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数字,他认为,如果中国人均GDP能够达到美国的1/2,世界就会沉淀出稳定的新格局。“如果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美国的一半,但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因此中国的经济规模会是美国的2倍。”
林毅夫进一步解释道,当中国人均GDP与美国相当,就代表着平均劳动生产力水平、产业技术水平与美国相当。到那时,美国无法在科技上“卡中国的脖子”,还必须与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市场搞好关系。
“中美两国关系搞好了,世界格局就稳定了。”林毅夫说。
9%的发展潜力
距离新的世界格局诞生,中国还有多久的路要走?
从1978年到2020年的42年间,中国经济每年的增长速度平均达到9.2%,这是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
但是,中国在未来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以日本、德国为例,当其人均GDP达到如今中国的14128美元时,这两个国家之后的年均增长速度只有2%~4%。尤其是日本,困于人口老龄化等因素,近些年的经济增长只有1%。
对此,林毅夫列出一系列数据:2019年时,中国人均GDP按购买力评价计算只有美国的22.6%,德国实现这一数字是在1946年,而在此之后的16年间,德国平均每年增长为9.4%;日本是在1956年实现人均GDP占美国的22.6%,同样日本从1956~1972年维持了16年平均每年9.6%的增长。
林毅夫指出,中国能够在改革开放后连续42年实现平均9.2%的增长,依靠的是追赶阶段的后来者优势。但这个后来者优势并非取决于中国当下的绝对水平,而是要看与目标国家的差距。因此,从这个前提出发,中国仍有着9%的发展潜力。
此外,林毅夫特别强调,与德、日、韩不同,中国目前有着新经济的优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产品研发周期短,倚重人力资本,而中国并不缺少人才。同时,中国还具有市场优势与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配套。
谈及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林毅夫指出,中国现在还处于追赶阶段,即使人口不增长,也可以把人口从劳动力附加值比较低的产业配置到附加值比较高的产业,因此还是有技术升级,产业升级的空间。而即使把人口因素考虑进去,对中国增长潜力的影响最多是在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中国在2035年之前还有8%的增长潜力。
但林毅夫也表示,考虑到中国追求的是高质量的增长,要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共享,以及创新技术,因此合适的经济增长速度会比8%低一些。
林毅夫计算,如果以8%的潜力实现6%的增长,到2035年,我们的人均GDP就可以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进入中等水平的高收入国家。
同样,从2036年到2050年,中国有6%的潜力实现4%左右的增长,到2050年左右,中国人均GDP就可达到美国的一半,约4.5万美元。“按照之前的分析,到那时候可能美国就服气了,世界就可以进入到一个新的稳定的格局。”
中国的发展依然有两大优势
按照公式算数不难,但难的是把数字的可能性转化为真实的增长。
林毅夫表示,按照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要依靠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中国有两个优势,一个是后来者优势,在传统产业上面,我们还是处于发达国家的追赶阶段。在新经济方面,我们有换道超车的优势。”
林毅夫说,充分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需要同时用有效市场跟有为政府两只手。“市场有效”以“政府有为”为前提,“政府有为”以“市场有效”为依归。
那么,现在国内实际上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是什么?政府要有为的又是在什么地方?
中国的转型采取的是“双轨制”,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基本放开了产品市场,但要素市场依然存在很多堵点、淤点。
林毅夫表示,在产业升级上,要给申请者激励,帮助申请者克服一些软硬基础设施的不足;
在金融层面,要改变资金价格,放开存款利率;探索推动股票市场的注册制度;为农户、微型、小型、中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改革户籍制度、让房价回归“住房不炒”,让人才真正在市场中流动起来。
对内深化改革,对外依然要开放。林毅夫说,作为大经济体,当然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中国依然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让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
林毅夫也认为,开放也是化解美国与中国脱钩的一个最好的办法。
“美国要卡我们的脖子不是没有代价的,用我们的话来讲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林毅夫解释,美国“封锁”的一定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但这种技术或产品的研发成本相应也很高。如果不与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做生意的话,其新技术的高盈利很可能就变成低盈利甚至不盈利。美国是为维持霸权,但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如果听从美国的号召,则会“杀敌八百自损八百”。
“如果说我们保持开放,在这种情况之下,美国想跟中国脱钩,想号召其他国家跟中国脱钩,很可能到最后是美国跟中国脱钩,其他国家跟中国抱在一起。”林毅夫说。
本期内容为《中国经营报》触角学院“企业智慧生长指南”系列课程直播,《中国经营报》触角学院战略合作中信出版集团,通过优质内容为宏观经济发展、企业生存策略提供更好的建议。
(编辑:黄玉璐 校对:彭玉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