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婷 曹学平 深圳报道
近日,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238.SZ,以下简称“冠昊生物”)收到深交所下发的2020年年报问询函。函中针对冠昊生物存货周转率持续下滑,期末预提超过2亿元市场服务费及其他费用等方面,要求公司作出相关说明。
过去一年,冠昊生物实现营业收入4.37亿元,基本保持与去年持平;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659.5万元,同比上升110.01%。2019年,冠昊生物出现子公司商誉减值损失及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等,侵蚀公司净利润约4亿元。
由此可见,冠昊生物2020年业绩的“突飞猛进”得益于公司2019年计提了大额资产减值准备。相较以往,公司2020年实现的净利润也仅是回到2017年~2018年水平,甚至低于2016年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家高研发投入类企业,冠昊生物近年来的研发投入持续下降。不过,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冠昊生物均没有错过口罩、疫苗、治疗技术等热点,发布公告或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称拟开展研发、生产计划,但后亦无相关实质性进展传出。
针对公司的业绩提振及研发计划,《中国经营报》记者致函冠昊生物方面,截至发稿,对方未予以回应。
净利润“开倒车”
年报显示,冠昊生物业务范围广泛,涉及再生医学材料、眼科、细胞/干细胞领域、药业、科技孵化平台。公司已上市的主要产品有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B型硬脑膜补片、胸普外科修补膜、无菌生物护创膜等。
2020年,冠昊生物的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减少0.21%至4.37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但产品销售结构有所变化。其中,生物膜类收入同比下降2.16%,人工晶体收入同比下降22.17%,银屑病新药本维莫德产品收入同比上升193.6%。
记者注意到,新增的人工晶体业务在冠昊生物2016年开始贡献收入,并从2017年取代脑(脊)膜补片,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好景不长,人工晶体业务自2018年开始出现颓势,当年的营收增速同比下降16.4%,2019年更是下降近30%。
2020年,冠昊生物的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收入占比为28.71%,其所在的医疗器械业务为冠昊生物贡献85.71%的营收,毛利率为74.74%,而药品的毛利率高达86.45%,实现收入4068万元,同比增长193.6%。2019年,本维莫德实现销售收入1385.61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冠昊生物在2020年的利润获得大幅增长。其营业利润为4496.37万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09.24%;利润总额为4487.56万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09.26%;净利润为4659.49万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10.01%。
2019年,冠昊生物的亏损高达4.46亿元,亏损主要是因为公司前期并购项目业绩不佳,计提了3.5亿元商誉减值准备,叠加其他资产减值损失,公司合计资产减值超过4.1亿元。
上述资产减值损失源于冠昊生物自2013年以来发起的多项外延式并购,其先后将广州聚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优得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得清生物”)、杭州明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北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珠海市祥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祥乐”)等纳入上市公司版图。由此,冠昊生物的业务范围也拓展到细胞治疗、人工晶体、药品等领域。
截至2018年末,冠昊生物的商誉总额达到5.69亿元。只不过,诸多投资并购而来的子公司业绩回报甚微,且不断侵蚀净利润。为此,冠昊生物开启转让模式。
如此看来,冠昊生物2020年业绩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2019年计提了大额资产减值准备。
除此之外,记者注意到,自2020年上半年开始,冠昊生物大幅削减费用。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减少2.48%;管理费用同比减少52.07%;财务费用同比下降36.09%;研发费用同比下降51.03%。
不过,冠昊生物2020年的净利润也只是回到先前水平,且低于2016年的净利润5696万元。自公司于2011年上市以来,每个年度的净利润均未能突破1亿元。对于冠昊生物而言,仅依靠缩减费用获得的净利润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暂不得而知。
截至2020年末,冠昊生物存货余额为1.32亿元。其中,库存商品余额为1.23亿元,较期初增长33.86%,公司近两年存货周转率持续下滑。冠昊生物方面称,主要系公司存货余额增加所致,而存货增加的主要原因与核心产品ICP、人工晶体、本维莫德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营业收入较去年下滑0.21%的情况下,冠昊生物其他应付款中,预提市场服务费及其他费用同比增加90.27%。
冠昊生物方面对此解释称,受国家带量采购政策影响,公司的业务模式发生了改变,推广方式也随之变化。为保障推广效果,增加结算周期,造成公司预提的市场服务费及其他费用大幅增加。
研发投入持续下降
在冠昊生物的对外口径中,其宣称将“坚持科技创新”,并强调“利用新产品增长驱动,提升公司整体业绩”。
事实上,冠昊生物的研发投入近年来持续下降,金额从2018年的6551.3万元减少至2020年的3454.6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从14.29%下降至7.91%,研发人员也从2018年的83人减少至2020年的78人。
年报显示,冠昊生物在2020年的研发费用出现“腰斩”。公司方面表示,主要原因是上年同期“骨诱导型可降解吸收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及产品研究”项目不予注册和“生物型人工角膜”项目临床试验暂停,将累计开发支出3188.41万元结转,而本报告期无此影响所致。
作为高研发投入类企业,冠昊生物在研发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
记者注意到,上述“骨诱导型可降解吸收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及产品研究”项目的资本化开始时点为2011年10月,依据是取得第一例临床开展的注册通知书。只不过,2019年,该项目收到CFDA不予注册批件,原因是产品违反临床试验有关规定。
而为了生物型人工角膜项目,冠昊生物花费7600万元三度投资优得清生物,取得其49.33%股权。同时,为尽快将优得清生物的产品推向市场,冠昊生物还抛出重组计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珠海祥乐100%股权。
彼时,冠昊生物方面表示:“收购完成后,借助珠海祥乐在眼科领域较为完善的销售渠道,优得清人工角膜能够在完成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后快速进行产品推广和销售。”
人工角膜一度被冠昊生物定位为下一个能够实现大幅增长的明星产品,而冠昊生物自身也在开发“与优得清技术线路有所区别”的人工角膜。
年报显示,生物型人工角膜项目的资本化开始时点为2015年9月。直至2019年,因临床推进缓慢,冠昊生物方面判断,继续投入的风险很可能已经大于潜在报酬,故决定停止该项目的临床试验。
对于上述项目的后续处理措施,记者留意到,冠昊生物于2020年5月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下一步会根据“骨诱导型可降解吸收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及产品研究”项目计划安排,考虑择机申报。另外,对生物型人工角膜项目则无相关披露。
在研发上受挫的冠昊生物,身上背着的题材却越来越多,如生物疫苗、流感、眼科医疗、口罩、脑科学、细胞免疫治疗、医疗器械、医美概念等。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开端,冠昊生物亦发布一项研发计划。2020年2月3日,冠昊生物对外公告称,与美国参股公司ZY Therapeutics Inc.(以下简称“ZY公司”)签订《核酸疫苗项目合作意向框架协议》,拟开展新型肺炎冠状病毒mRNA疫苗(Z-VacciRNA)的研究和临床项目,由冠昊生物投资首期研发款,ZY公司负责研发的方式开展。
根据框架协议,上述疫苗项目研发费用总额预估为300万美元,冠昊生物负责首期投资30万美元,其余资金由ZY公司自筹。不过,截至目前,该合作悬而未决。
年报显示,冠昊生物报告期内主要的研发项目共有8个,其中与ZY公司相关的仅有一个。冠昊生物方面称,受美国疫情影响,公司对外投资ZY公司,包括研发的纳米靶向传送紫杉醇的肿瘤新药等在研产品尚未进入临床阶段,并未提及相关疫苗研发项目。
(编辑:曹学平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