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玉琪
“我相信,到2025年,我们人均GDP超过12353美元,跨过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完全有可能。”
2021年3月18日,北大国发院名誉院长、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经济观察报告会上指出,未来15年,中国每年还有8%的增长潜力,实现5%~6%的增长游刃有余,中国有望在2035年人均GDP达23000美元以上,成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
在谈及中国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时,林毅夫指出,过去40多年,中国能够实现每年9.2%的增长,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充分利用了与发达国家所具有产业技术差距而带来的后来者优势。
目前,学界有部分观点不看好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认为中国已经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未来的增长潜力在5%以下。林毅夫不太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看未来的发展潜力,不是看我们现在的水平,而是要看跟发达国家比,我们的差距有多大。”
他举例,日本在1975年人均GDP达到14120美元,是美国的69.7%,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前沿,经济增长必须靠自己发明。而中国的人均GDP在2019年达到同等水平,但只有美国的22.6%。
林毅夫承认,人口老龄化的确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影响,但目前中国利用后来者优势的空间仍然非常大。“如果我们能把劳动力从低附加值的产业往高附加值的产业去配置,即使人口不增长,我们也可以比发达国家增长得更快。”此外,还可以通过延长退休年龄的方式增加劳动力供给,通过提高教育水平的方式提高劳动力的质量。
林毅夫估算,2035年之前,我国每年还有8%的增长潜力,但所有的增长潜力未必非得全部用上。“因为我们要实现高质量增长”,必须解决环境问题,解决碳达标、碳中和的问题,解决城乡差距的问题,以及应对中美关系带来的挑战。“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应对,有8%的潜力,实现5%~6%的增长应该是游刃有余的。”
林毅夫认为,到2035年,中国人均GDP能达到23000美元,跨过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完全有可能的”。目光再放长远一些, 2036~2049年,中国每年有6%的增长潜力,实际上能实现4%左右的经济增长,到2049年人均GDP可以达到美国的一半。
而关于中美关系的发展前景,林毅夫认为,美国的影响在下降,中国的影响在上升。“老大跟老二位置的互换,不仅是两个国家紧张,也给世界带来很多不确定性,所以会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到2049年,如果中国能实现人均GDP达到美国一半、经济规模为美国2倍,中美之间的关系就可能会从紧张趋向缓和。“那时候美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卡中国脖子了,美国再不高兴、再吵、再闹也不能改变这个事实。”林毅夫说。
本期内容由《中国经营报》触角学院“企业智慧生长指南”系列课程直播,《中国经营报》触角学院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北大国发院在线公开课系列”达成战略合作,系列课程旨在为宏观经济发展、企业生存策略提供更好的建议。
(编辑:黄玉璐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