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婧 上海报道
跨境金融管理政策本外币一体化进程更进一步。
2021年3月12日,央行官网发布公告称,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的总体部署,支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在深圳、北京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首批试点,进一步便利跨国公司企业集团跨境资金统筹使用。
据悉,目前北京和深圳各有5家跨国公司参与首批试点,部分企业已经在试点首日完成备案并开展业务。
试点本外币资金一体化管理
据记者了解,本次试点将面向信用等级较高的大型跨国公司企业集团,要求“境内成员企业上年度营业收入合计金额不低于100亿元人民币,且上年度本外币国际收支规模合计金额不低于70亿元人民币;境外成员企业上年度营业收入合计金额不低于等值20亿元人民币”。
本次试点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统一本外币政策。整合现有各类资金池,实现跨国公司企业集团内跨境本外币资金一体化管理。二是实行双向宏观审慎管理。适度调整外债和境外放款额度,在稳慎经营理念基础上提升跨境投融资的自主性和资金利用效率。三是进一步便利资金划转和使用。主办企业国内资金主(子)账户结汇资金可直接进入人民币国内资金主(子)账户,国内资金主账户资金可直接下拨至成员企业自有账户办理相关业务。四是实现一定额度内意愿购汇。购汇所得外汇资金可存入国内资金主账户,用于对外支付。五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统计监测,强化风险评估、非现场核查与现场检查,有效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过去,中资企业对资金调配需求更强,外资企业更加青睐资金集中收付。中资企业对资金集中、融资管理、投资管理的需求更加强烈,通过资金池进行境内外资金调配,以期实现高效决策管理、低成本融资,逐步完善企业海外投融资功能与保障体系。外资企业更加青睐国际通用的资金集中管理手段,如资金池管理和净额清算管理,希望把中国境内的资金以集中收付或者轧差净额结算的方式接入其海外资金集中管理清算体系,实现集团资金全球管理的目标。”一位中国人民银行地方支行的工作人员认为,跨境资金集中运营本外币一体化管理将拉平本外币政策差异,有效集中监管资源,节约监管成本,便利跨国公司资金集中高效运营。
渣打中国交易银行部总经理叶继蔚表示,此次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的落地,大大提升了跨国企业集团跨境资金流动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是中国稳步推动资本项目开放、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又一重要举措。
试点企业将有更多资金汇兑自主选择权
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获得试点资格的大型实体跨国公司将享受更优的跨境资金管理政策组合:一是整合升级了现有各类本外币资金池政策,实现了跨国公司集团内跨境本外币资金一体化管理。二是适度调整外债和境外放款额度,扩大企业跨境双向融资空间。三是进一步便利跨国公司境内成员企业之间资金调拨,提升集团内部资金管理效率。四是在结汇便利化基础上实现一定额度内意愿购汇,赋予企业更多资金汇兑自主选择权。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此次首批试点企业之一。在深圳传音控股公司财务总监肖永辉看来,本次获批试点,将提高企业资金周转效率,节约财务运行成本:一是通过政策和账户整合升级,集团内各家企业无须开设不同的账户,境内资金划转无须通过委托贷款框架,进一步便利了资金归集和调拨。二是境外放款系数上调,有助于企业进一步整合国内外资源,完善后疫情时代的现金管理体系。三是在结汇便利化基础上推出一定额度意愿购汇,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市场情况,灵活规划,自主选择购汇时机,有助于降低汇兑成本。
据记者了解,中化集团在试点业务备案完成当日快速办理了首笔金额为1000万美元的外币外债借入业务,并将该笔外币外债资金直接下拨至境内成员企业外币账户结汇使用;中粮集团、通用技术集团和航空工业集团也于完成备案当日办理了跨境本外币集中收付、人民币境外放款以及意愿购汇等业务,实现了业务种类全覆盖、全落地。
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突破了制约跨国公司发展的瓶颈,既能够在宏观审慎原则下满足企业正常经营的资本项目跨境收支,又为成员企业的资金流动提供了可行路径,对于推动辖区跨国公司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服务实体经济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前述中国人民银行地方支行的工作人员认为,此次试点是对现有本外币资金池政策的整合升级,综合了两个资金池政策优势,在适度提高准入门槛的同时释放更大的政策红利,便利跨国公司跨境资金统筹使用。
据悉,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将根据试点情况及政策效果,进一步完善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管理框架,不断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促进涉外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编辑:孟庆伟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