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嘉玲 北京报道
“工业互联网已成为推动制造业加速迈向万物互联、智能主导新阶段、提速转型的强劲引擎。”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工业互联网“两链”优化稳定和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是:补短板、锻长板和强企业。
在我国工业互联网加速向落地实施与深化应用发展的当下,如何加快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攻坚,又应怎样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针对这些问题,徐晓兰也一一给出解答。
据本报记者了解,今年是工业互联网连续第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两会期间,徐晓兰带来了11个提案,聚焦在工业互联网助力产业链供应链高级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发展等议题,均与工业互联网发展相关。
“两链”自主可控的核心:补短板、锻长板、强企业
《中国经营报》:我们注意到,尽管过去一年我国经受住了巨大考验,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在产业链、供应链上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当前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和供应链存在哪些短板或弱项?工业互联网“两链”优化稳定和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又是什么?
徐晓兰:工业互联网已成为推动制造业加速迈向万物互联、智能主导新阶段、提速转型的强劲引擎。通过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促进制造业向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转变,持续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和供应链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工业控制基础有待进一步牢固。我国在控制系统、网络协议、底层控制芯片、通信总线芯片、工业控制操作系统、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缺失。二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研发运营的核心技术有待进一步攻关。我国工业互联网PaaS平台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此外,我国工业互联网在“开源平台+开源社区” 方面的建设相对薄弱。三是高端工业软件技术产品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研发设计类、仿真软件类、生产管理类工业软件领域中,我国高端产品竞争力较弱。此外,微服务组件、核心算法、机理模型掌握和积累不足,工业APP开发能力亟须提升。
工业互联网“两链”优化稳定和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一是补短板,聚焦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和供应链薄弱环节,开展工业互联网相关硬件、软件、集成服务等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的工程化攻关。二是锻长板,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持续培育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数字经济进一步向实体经济更多行业、更多场景延伸。三是强企业,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形成大企业开放资源建平台、中小企业融入链条用平台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攻关“卡脖子”技术:互联网创新发展走深向实
《中国经营报》:当前,中央把“卡脖子”技术的攻关放在非常优先的战略位置上,关键技术对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接下来应如何加快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攻坚?
徐晓兰: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总体发展水平及现实基础仍有待强化,关键基础支撑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难以满足全行业应用需求。
开展集成电路、工业软件技术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和稳定,支撑工业组织形态变革和供给侧结构改革。
因此,聚焦构建安全可控的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体系,夯实工业数字化发展基础,有助于促进互联网创新发展走深向实。我有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品创新。持续加大对于工业互联网相关领域关键技术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尤其在工业控制、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领域,改变“分蛋糕”式的资助模式,进一步整合研发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成果。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创新,持续发现新方向、培育新赛道,在数字化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二是进一步强化场景牵引的数字化产业发展。聚焦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诉求,持续强化工业互联网数字化产品服务在重点行业领域的示范应用,做好做深做透数字化发展重点场景,进一步培育商业模式,形成产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推动数字经济示范区、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加大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力度,培育若干产业发展高地,强化对重点区域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带动能力。
三是进一步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应充分认识到数字化发展的复杂性,进一步完善研究机构人才和成果评价机制,培养一批创新研发团队,支撑工业互联网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体系构建。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工作,创新开展人才培养体系与课程教材体系的建设工作,培养一批复合型技能人才,适应、服务工业互联网发展,为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供给提供有力支撑。
建立共性技术平台:提高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
《中国经营报》: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工业互联网”和“搭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放到一起。对此,你怎么看?如何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徐晓兰:从2018年“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2019年“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和2020年“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再到今年“发展工业互联网,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工业互联网”已经是第四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说明我国工业互联网已由概念普及步入落地深耕,进入快速成长期。
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为保障就业、促进创新、优化经济结构提供了有力支持。工业互联网有效加速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脚步,通过建立具有通用性、关联性、系统性特点的共性技术平台,有助于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助力创新链和产业链稳定和优化。
同时,工业互联网连接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推动形成全新的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提高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在这方面,我的建议是:
一是构建多层次工业互联网相关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对于尚未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中小企业,加大工业互联网宣传力度;针对数字化转型探索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指导;对于践行实施阶段的中小企业,加强工业互联网培训和服务;对于深度应用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与供应商对接活动。
二是加快推广新兴技术应用和业务场景融合,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推动传统工业软件云化平台化,利用低代码开发与敏捷高效的运营方式加快工业软件平台化和APP化的速度,降低开发门槛和研发管理成本,提升运转效率。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快部署、易运维的轻量化应用,降低使用门槛。
三是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和引导制造业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发挥生态构建的核心作用,并引进解决方案提供商、软件服务商、硬件提供商等加强培育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引导龙头企业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产业生态,推动形成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的协同发展机制,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
四是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核心技术标准体系,推动企业间互联互通。构建并完善工业互联网技术标准,以推动各领域关键技术应用融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方案,推动企业基于云架构的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发展。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促进平台间数据资源互补协同,推动工业模型、微服务组件、工业APP等数据资源汇聚、共享和利用,营造企业间协同有序发展环境。
(编辑:孟庆伟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