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枭 北京报道
受益于无人驾驶需求的快速增长,作为“自动驾驶之眼”激光雷达也开始走进资本市场,站上了新风口。随着一批境外激光雷达公司通过借壳等方式争相上市,国内激光雷达厂商也开始相继入局,迎来一波上市潮。近日,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炬光科技”)提交了上市申请。这也是继禾赛科技后,又一家具有领先优势的激光雷达玩家正式冲击资本市场。
不过,虽站在风口之上,炬光科技却陷入了亏损的泥潭,经营性净现金流长期为负,与此同时,毛利率波动、商誉减值等问题也在困扰着炬光科技。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致电致函炬光科技,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累计亏损超8000万
天眼查显示,炬光科技主要从事激光行业上游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元器件、激光光学元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正在拓展激光行业中游的光子应用模块和系统(包括激光雷达发射模组和UV-L光学系统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自2007年成立以来,炬光科技的经营范围一直围绕激光器展开,在激光行业已深耕十四年。其曾于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但仅一年后,炬光科技便摘牌退市。在“消失”几年后,如今又欲重新进入资本市场。
此次IPO,炬光科技拟募资10.1亿元,主要用于投建炬光科技东莞微光学及应用项目(一期工程)、激光雷达发射模组产业化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等。
招股说明书显示,在2017~2019年,炬光科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64亿元、3.57亿元、3.3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44.7万元、1885.86万元、-8062.37万元。
虽然从报表上看,炬光科技在2018年的净利润为1885.86万元,实现了盈利,但记者发现,盈利的原因实际上主要来自于政府补助。2018年,炬光科技获得的政府补助金额就达1718.57万元,如果从其扣非后归母净利润来看,炬光科技已连续3年亏损。
2017~2019年炬光科技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2912.39万元、-49.20万元、-8077.89万元,虽然直至2020年才扭亏为盈,前三季度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805.80万元,但近4年也已累计亏损达8499.05万元。
不过,炬光科技表示,报告期内,营业收入规模呈现较为稳定的态势,但其净利润在部分年度存在亏损,截至报告期末,虽然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但公司整体财务状况良好,现金流安全,未对公司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不过,记者查阅其招股说明书发现,报告期内,炬光科技经营性净现金流除2018年外,全部为负。
不仅如此,被外界标榜为“激光雷达”概念股的炬光科技,常常被拿来与1月份递交上市申请的禾赛科技来比较。但是,从一些经营指标上来看,炬光科技距禾赛科技仍有一段距离。
报告期内,炬光科技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5.99%、41.55%、38.08%和50.97%。而同期,禾赛科技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74.87%、75.62%、76.24%、71.19%。研发投入上,炬光科技最近三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9.67%、15.49%和22.35%,而禾赛科技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前三季度的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0.29亿元、0.62亿元、1.68亿元与1.63亿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151.02%、46.54%、48.32%与64.43%。
加码激光雷达领域
虽然炬光科技的经营指标并不算靓丽,但其汽车应用业务(激光雷达)却“独树一帜”,成为其新的利润增长点。2018年之前,炬光科技主要向汽车激光雷达客户提供半导体激光元器件。2019年,其激光雷达在营收上取得突破,由2018年的219万元增加至2019年的2272万元,增长10倍。
而此次IPO,炬光科技计划继续加码激光雷达业务。计划1.67亿元投向激光雷达发射模组产业化项目,年产激光雷达发射模组3,069,917台,主要应用于车载激光雷达、近红外VCSEL激光光源(代替目前DMS配备的LED光源)以及激光显示ARHUD。
据中金公司预测,智能驾驶汽车有望2021年批量发布,并带动激光雷达在2022年实现规模量产。据测算,未来5年,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78.76亿元,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82.18亿元。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现在激光雷达的热度还是有一定泡沫的成分,未必是市场真实的反映。最终的衡量标准是能否真正的量产装车,这也是任何一家激光雷达公司经营的根本,这要由终端应用即无人驾驶汽车来决定。不过随着芯片算力的增强,情况或许会有所改变。自动驾驶一定会追求更好的传感器,短期来看,激光雷达是必需品。
业内也有不同的声音。2020年4月,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一场发布会上曾表示“傻子才用激光雷达”。在他看来使用激光雷达研发自动驾驶的公司很快就会被历史淘汰。不过,他的言论几乎引来了全行业的反驳。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和马斯克也因为激光雷达是否必要曾陷入争论。
正因如此,激光雷达成为资本市场眼中的“香饽饽”,各路资本争相入局。以华为、大疆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开始进军激光雷达产业,2020 年以来,海外头部激光雷达公司 Velodyne、Luminar、Innoviz 也陆续通过 SPAC 登陆美股。
此次IPO的炬光科技,也得到了华为的青睐。2020年9月,炬光科技、刘兴胜与华为旗下哈勃投资签署了《关于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投资协议》,约定哈勃投资以5000万元认购炬光科技增发的200万股股份,其中200万元计入注册资本,其余计入资本公积。
虽然激光雷达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但相关企业的业绩而言却难言光彩。除炬光科技连续三年亏损外,即使作为行业龙头的禾赛科技在报告期也已累计亏损2.52亿元。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主流激光雷达厂商能够将价格降到 1000 元以内,但是 2020年 CES 展会上展出的激光雷达没有一款能够达到“车规级”,仍然无法在汽车上大规模商用。可能华为和大疆的入场会加速技术的迭代更新,但是如何将单价降到量产装车的标准,是相关企业亟须考虑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企业的亏损就很难逆转。
(助理编辑:吴清 校对:彭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