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路炳阳 北京报道
到203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70万公里左右,其中铁路20万公里左右,包括高速铁路7万公里,形成由“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为骨架、区域性高速铁路衔接的高速铁路网。2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一次在中央层面确定了国家中长期交通网规划建设要求。
截至2020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4.63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3.79万公里。也就是说,按照《纲要》要求,在未来15年(2021年~2035年),中国还将建设5.37万公里的铁路,其中高铁3.21万公里,普速铁路2.16万公里,平均年增长高速铁路2140公里,普速铁路1440公里。
从中国大陆第一条高标准、设计时速为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开通的2008年算起,到2020年13年间中国高速铁路从无到有,增长了3.79万公里,普速铁路增长了2.87万公里,平均年增长高速铁路2915公里,普速铁路2208公里。
对比发现,根据《纲要》要求,未来15年(2021年~2035年)中国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建设节奏均较前13年周期(2008年~2020年)有明显放缓,不过与前13年周期一样,高速铁路建设强度仍将超过普速铁路。
除对传统高速铁路发展提出要求外,《纲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非轮轨技术轨道交通应用做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研究推进超大城市间高速磁悬浮通道布局和试验线路建设。不过《纲要》没有就高速磁悬浮通道具体建设时间、地点给出明确要求。
除轨道交通外,《纲要》还明确,到203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还将实现公路46万公里左右,高等级航道2.5万公里左右,沿海主要港口27个,内河主要港口36个,民用运输机场400个左右,邮政快递枢纽80个左右。完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快递等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水运、民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纲要》提出,加快建设高效率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将重点区域按照交通运输需求量级划分为3类,构建6条主轴、7条走廊、8条通道,打造由主轴、走廊、通道组成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实体线网里程29万公里左右,其中国家高速铁路5.6万公里、普速铁路7.1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6.1万公里、普通国道7.2万公里;国家高等级航道2.5万公里。
《纲要》提出推进交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发展航空、铁路、水运快递专用运载设施设备。推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邮件快件装卸标准、跟踪数据等有效衔接,实现信息共享。发展航空快递、高铁快递,推动邮件快件多式联运,实现跨领域、跨区域和跨运输方式顺畅衔接,推进全程运输透明化。
就发展现代物流,《纲要》指出发展高铁快运,推动双层集装箱铁路运输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升级,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全球供应链服务中心,打造开放、安全、稳定的全球物流供应链体系。
就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资金保障,《纲要》明确,创新投融资政策,健全与项目资金需求和期限相匹配的长期资金筹措渠道。构建形成效益增长与风险防控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机制,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边境地区支持力度,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依法合规为市场化运作的交通发展提供融资,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实际上,在2020年8月13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就发布《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其中就全国路网建设规划就指出,至2035年,全国铁路网要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
更早前,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发改基础[2016]1536号,以下简称“1536号文”)显示,普速铁路要扩大中西部路网覆盖,完善东部网络布局。到2025年,普速铁路网规模达到13.1万公里左右,并规划实施既有线扩能改造2万公里左右。与1536号文对比会发现,国家发改委曾在2016年就要求2025年普速铁路网要达到13.1万公里。
2020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19亿元,同比减少2.62%,7年来首次低于8000亿元。
(编辑:孟庆伟 校对:彭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