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毕舸
一度淡出公众和媒体视野的贾跃亭以及承载他造车梦想的FF(法拉第未来),突然间又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日前有海外媒体发布消息称,FF将在国内一线城市新建工厂,初期产能为10万台,吉利将为FF在国内提供制造服务。之后又有媒体报道称,在FF的最新一轮融资中,珠海市国资参与投资20亿元,珠海两大龙头国企格力集团与华发集团携手参与了此次投资。
吉利、格力集团、华发都是国内较为知名的企业。吉利是老牌车企,上述消息如果属实,意味着双方在新能源车领域将形成深度的捆绑发展。格力集团与华发入资FF,又将为其提供所需资金。显然,这些都是面向FF的利好消息。
虽然贾跃亭看似辞去了CEO一职,仅担任FF首席产品和用户官(CPUO),但FF与贾跃亭之间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也被视为贾跃亭最后的翻盘机会。一旦上述三家企业真的成为FF亲密盟友,贾跃亭显然将迎来新的机遇。
FF之所以传来利好,与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发展势头向好恐怕有很大关联。新能源汽车产业2020年在疫情的严重影响下,仍然取得了全年销售增长超过10%的成绩。近期,工信部、住建部、发改委、交通部等部门密集表态,将进一步出台措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多地政府也将新能源汽车等相关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研究推进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提升、实现核心技术突破、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优化发展环境等。国家对于新能源车行业的全力扶持,也就让身在其中的新能源车企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2020年,无论是特斯拉还是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其股价均连创新高。这意味着国际资本市场对于新能源车行业的整体看好,尤其对头部车企更是用真金白银加持。对于贾跃亭和FF来说,由于新能源车市场可想象空间足够大,容得下N个新兴车企,因此仍然有机会在其中获得机会。这或许是吉利以及珠海国资对其看好的原因。
纵观FF的新老朋友,吉利作为老牌车企,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蓝色吉利行动”。吉利定下了目标:“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整体销量超90%。”然而,这几年的独立发展证明,吉利该模式是行不通的。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吉利汽车新能源和电气化车型销量为6.81万辆,仅占总销量比重约5.2%。
FF目前还属于一个较新的新能源车品牌“壳资源”,吉利强化与FF合作,将自身制造能力注入,有助于FF加速量产,通过FF逐步进入高端电动车的赛道。
而珠海两大国企入资FF,或许也是看到安徽合肥投资蔚来所获得的成绩。随着新能源车行业所带来的产值、税收、就业岗位等诱人的回报“前景”,不少地方都在加大新能源车产业的投入,珠海与其耗费大量时间自建新能源车品牌,不如借助FF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通过资金输血,从而让FF在研发、制造与生产上获得更多支持。
那么,随着吉利、格力集团和华发的合作及入资,贾跃亭的造车梦想是否真的到了圆梦阶段?显然,这更加取决于FF造车的三要素:技术、产能和市场接受度。
新能源车行业属于典型的新技术驱动产业,各家比拼的也就是新技术能力,包括研发以及运用到制造环节,无论是特斯拉还是国内的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都希望用更具技术含量的新能源车来争夺用户。而之前有关FF全球研发高级副总裁Peter Savagian离职以及随后的大规模裁员消息,都让外界对FF现有技术团队是否能支撑其量产和交付的工程研发需求产生了置疑。
虽然目前有传格力集团与华发入资,但20亿元入资金额即使属实,相比于其他新能源车企的资金规模显然不在一个层次,量产意味着前期在技术、生产制造及供应链的庞大投入,FF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周转,目前还不得而知。
即使跨越前面两个环节,FF新车最终量产,其市场接受度到底有多高也令人存疑。毕竟,之前FF CEO毕福康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称,FF91售价或高于20万美元(也即130多万元人民币)。如此高的价格区间,显然指向新能源车行业的小众高收入用户群体,但这部分用户群体往往会更加挑剔,如果FF91没有显现与售价相匹配的技术及其他实力,用户凭什么为此买单?
就此来看,FF即使获得吉利、格力集团和华发的各种资源和资金支持,其FF91量产之路仍旧漫漫长兮,充满了挑战乃至变数。贾跃亭究竟能否从“PPT造车”华丽转身为新能源车行业的逆袭代表,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为财经评论员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