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阳琛 石英婧 上海报道
2021年1月24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召开,制造业转型发展问题被广泛关注。今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0%。
“以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奠定了面向消费者的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用户直连制造)柔性化定制生产的基础,未来制造业将呈现个性化发展新趋势,是目前上海制造业发展布局中必须引起重视的短板,应当成为上海制造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上海市人大代表、复星国际联席CEO徐晓亮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道。

记者了解到,去年年底举办的上海市委全会提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上海要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徐晓亮说,作为“中心节点”,上海应该也必须承担起中国本轮在从制造业大国向造业强国转型中的历史责任,鼓励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聚焦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努力提升上海在世界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与品牌力。
基于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发展趋势,徐晓亮提出了多项针对性建议:
首先,上海应抓住“数字新基建”历史机遇,加强与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延伸产业价值链。可以支持并鼓励上海本土企业积极推动以机器视觉、智能传感、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运营、智能运维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充分利用5G的技术优势,提高柔性制造水平和生产过程可控性,助力上海建设智能制造全新生态体系。
其次,支持企业突破关键核心环节,扩大集成优势。技术创新是实现产业领先的根本途径,而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建议鼓励集成创新,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彼此开放、通力合作以完成新技术的迭代与应用。上海市《建设100+标杆性无人工厂专项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在全市建设10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培育10家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搭建10家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
另外,要集聚政企和社会各方力量,制定差异化产业支持政策。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及生产制造优化,属于技术与资本双密集型行业。
具体而言,一方面,政府资源和政策应向智能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倾斜,制定鼓励性的产业政策与研发补贴,实现精准扶持;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鼓励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供针对智能制造企业的低息贷款等多种支持;与此同时,上海市充分利用科创板优势,通过金融支持和合作,鼓励引导、支持推动智能制造企业登陆科创板,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助力企业迅速做大做强。
值得一提的是,徐晓亮还关注到上海文旅、时尚两大产业的发展。
徐晓亮认为,上海打造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就意味着上海必须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其城市能级和国际化水平,打造符合其城市品牌形象和国际化定位的高品质文旅产品。
“但是相比于欧美等国的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而言,上海在休闲度假领域的产品丰富度仍然偏低、主要旅游目的地产品的国际影响力仍然偏弱、在增强全球游客来华来沪黏性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面向未来,上海文旅产业在高端化产品、一站式服务方面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徐晓亮说。
而针对上海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国际时尚之都”的目标,徐晓亮建议,一是借鉴国外社会团体推动产业发展经验,明确其为产业推动主体,以城市为基础,上海为基点,打通品牌、企业、院校、人才等通路,积极搭建平台、广泛嫁接资源,制定时尚产业标准,建立产业宽度;
二是持续打造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时尚活动,参照国外以商会、工会等非官方协会经验,政府给予政策、资源支持,发挥社会团体的行业覆盖与专业优势,引领推动全球影响力大型时尚活动的打造,建立上海在时尚产业的全球高度;
三是充分发挥上海国际时尚联合会扩大时尚产业优势,联通产业、媒体、高校等多方资源,设立权威、统一、可持续推动产业发展的选拔与评奖机制,形成合力;
四是借助国潮、海派文化带来的文化红利以及网红电商、直播带货等数字化带来的C2M产业发展机遇,政府及企业可以通过设立孵化基金、产业基金,进一步推动上海时尚产业发展。
(编辑: 石英婧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