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丽朝 北京报道
2020年,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持续快速发展的一年,也是充满变革的一年。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以下简称“城轨协会”)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新增运营线路有望超过1000公里,创历史新高。预计到2020年底,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数量将达到44个,在建城市将达到60个。
与此同时,2020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在运维管理、互联互通、装备认证等多领域开花,行业建设管理水平、运营服务品质、市场开放程度都获得了新突破。城市轨道交通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运营主体多元化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不断扩大,地铁运营市场越来越受重视。2020年,轨道交通设计企业、装备企业纷纷进军该领域,为行业带来新变革。
城轨协会常务副会长周晓勤在10月13日召开的中国城轨交通业主领导人峰会2020重庆年会上也表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十四五”期间将进入“建设为主”向“运营、经营并举”的转换期。未来,城轨交通建设规模增速将放缓,行业重心逐步向管理效能提升、运营可靠度提高、服务质量升级过渡。
2020年10月28日,申通地铁集团召开运营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动员大会,改革要求是:实现集团工作重心由管建并举向运营为主转变;优化完善网络运营管理体系;实行运营成本规制;建立运营资金缺口市区财政共担机制;形成建设投融资新机制。
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大致可分为规划设计、基建工程、装备制造和运营管理四个产业部分组成。以往,这四个领域的企业各司其职、互不越界,而近年来,这一边界逐渐被打破。
同样是在10月28日,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与基础建设工程方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601800.SH,以下简称“中国交建”)签署全国轨道交通领域首例地铁存量资产PPP项目合同,2021年1月起天津地铁2、3号线将由中国交建控股项目公司正式接管运营。以中国交建为主的项目公司将负责未来30年内天津地铁2、3号线的投融资、运营、维护、追加投资和更新改造。
稍早前的9月23日,由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1599.HK,以下简称“城建设计集团”)运营的昆明轨道交通4号线正式开通,这是国内轨道交通设计企业首次进入到地铁运营领域。
城建设计集团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地铁项目的设计规划直接关系后续施工质量、安装进度,甚至影响今后几十年的运营维护管理。城建设计集团通过“设计引领,投资拉动”,可以释放内部产能。一方面依托北京城建集团品牌和资源,为项目提供融资、人才支持和管理后盾;另一方面为集团成员企业提供市场,有利于打通集团内部产业链。此外,地铁运营还可以为企业带来稳定的现金流。
一位轨道交通业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随着国内一二线城市地铁网络逐步完善,未来地铁投资和建设步伐将会放缓,而地铁运营和维保却是长期市场。从长线投资角度来看,地铁运维的收益是可控的。预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这一领域。
互联互通再破局
2020年,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城市地铁在规划层面跨区域互联互通有所突破。
10月12日,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地铁”)发布招标公告,提出对粤港澳大湾区线网优化客流预测进行专题研究。招标文件首度透露,广州将建设三纵两横5条高速轨道,并向周边城市延伸,分别是17号线、18号线、22号线、28号线以及37号线。其中,22号线延伸至东莞,进而连通深圳。18号线南延至中山、珠海,28号线东延至东莞。
广州地铁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广州地铁一直在推进大湾区地铁一体化融合发展,2010年,中国国内首条跨越地级行政区的地铁线路广佛地铁一期首通段开通运营,并纳入广州城市轨道线网统一运营服务标准和管理模式。此后,广佛两市逐渐形成成熟的跨市规划、立项、建设、验收、运营服务及管理全流程。目前,广州市正在将互联互通的范围向莞、深、中、清、珠、惠多地推广,广州已与周边6市在规划层面形成互联。
除了与周边城市地铁网络的互联互通外,广州地铁还在推动“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指地铁)网络”一体化运营模式。
2020年11月30日,广州地铁独立运营的2条城际铁路项目广清城际、广州东环城际列车正式开通。
广州地铁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计划在2025年之前,自主运营粤港澳大湾区内约700公里的城际铁路线路。未来,这些城际铁路项目将与广州及周边城市地铁网实现设施共享、过轨运行,将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实现城际轨道交通的公交化。
互联互通也符合智慧城轨的发展方向。2020年3月,城轨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提出,中国轨道交通将在2035年实现市区城轨、市域快轨和城际铁路“三网融合”跨线运营,实现区域内不同制式的轨道交通互联互通,车辆通用、跨线运行以及网络统一调度。
《纲要》从智能乘客服务、运输组织、能源系统、列车运行等方面制定了2025年和2035年目标。《纲要》称,2025年,智能售检票的实名制乘车、生物识别、无感支付、语音购票等将在城轨领域普及。部分城市实现市区城轨、市域快轨、城际铁路“三网融合”,运输效率和智能化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2035年,实现城轨交通与铁路、公交、航空等其他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运力匹配和联动调度。
装备认证全面铺开
酝酿和部署多年的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产品认证(以下简称“CURC”)工作在2020年全面启动。
2020年6月,城轨协会发布《关于全面启动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产品认证采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截至2020年6月30日,已有5家国内认证机构获批相应的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产品认证资质,开展CURC工作的条件已完全具备,可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此后,包括车辆、转向架、轮对、列车控制系统等城轨装备领域的产品纷纷进入认证阶段。
此前,中国城轨地铁行业曾长期实行企业定点资质,国内有7家企业拥有城市轨道车辆生产资质,可生产地铁、轻轨等轨交产品,其中包括中国中车的6家子公司——南京浦镇、中车长客、中车唐山、青岛四方、中车株机、中车大连,另一家是京投公司所属的北京地铁车辆装备有限公司。
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2016年时曾对记者透露,城轨业务垄断在央企和地方国企手中,造成恶性竞争、产能过剩,同时市场效率低下,城轨业务引入民企、开放市场和提升效率是未来方向。
2016年,国家发改委开始酝酿用产品认证来取代企业定点资质,2020年,认证工作全面展开。这意味着,长期被国企垄断的轨道交通车辆制造行业,面临市场破局。
城轨首轮规划审批从严
与调度、运营、装备上的突破相比,2020年,国家层面在城市轨道交通审批上,依然是从严从紧。
2017年8月,已经开工的包头地铁因建设中政府举债及金融风险问题被叫停之后,国家发改委没有审批过任何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首轮建设规划,即轨道交通获批名单上,3年多来没有新增一个城市。
多地酝酿已久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在2020年出现被暂停的局面。2020年底,泸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回复市民关于“泸州市轻轨何时开工建设”的问题时表示,目前因国家政策变化及泸州财政承受能力等原因,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及2号线建设项目在完成建设规划编制后,暂未开展建设规划报批等后续工作,目前处于暂停状态。
无独有偶,11月27日,蚌埠市发改委在蚌埠市人民政府网回应民众关于有轨电车项目进展情况时也提到,根据国家要求,有轨电车项目要与相关规划统筹衔接(指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因蚌埠市常住人口条件未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暂不能获批;蚌埠市人民政府还称,目前有轨电车未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导致有轨电车项目实施缺乏上位规划的支撑。同时,审批方式尚未明确,目前蚌埠拟采用制式(比亚迪云巴)暂不能适用于有轨电车审批。
2018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52号文”),针对地铁审批,52号文将地方财政收入、GDP指标要求提高到原有规定的3倍。针对轻轨审批,地方财政收入和GDP指标要求也提高到原有规定的2倍以上。
目前,52号文中部分审批条件仍在继续修改。接近国家发改委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部分指标将更具体、细化。修改范围包括人口总数指标,将从“市区常住人口”扩大到“全市人口”,并增加人口密度要求。目前这些修改细则正在征求各方意见。
官方层面也透露出52号文正在修改的信息。2020年8月5日,烟台市交通运输局在答复网友关于烟台地铁申报进展问题时称:“烟台地铁项目申报所需人口指标已经满足要求,建设规划报告的调整完善工作已经完成,上半年尚未完成建设规划国家审批。未完成的原因是,国家发改委拟于近期对52号文进行调整,预计年底前可完成,调整期间不再受理首轮建设规划的申报。”
面对审批的停滞,拟建设地铁和轻轨城市及轨道交通车辆企业对批文的渴望更加强烈。一位地方政府人士表示,现在能做的只有呼吁国家发改委尽快批复符合条件城市的首轮轨道交通规划,期待在2021年能有所进展。
(编辑:孟庆伟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