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曲忠芳 记者 李正豪 北京报道
小米生态又一家企业上市。日前,九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号公司”,689009.SH)正式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上涨,截至10月30日收盘,报47.60元/股,相比18.94元/股的发行价涨幅达到151.31%。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近两年半时间里,小米生态已收获了4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在九号公司之前,还有华米科技(NYSE:HMI)、云米(NASDAQ:VIOT)、石头科技(688169.SH)。这四家企业均成立于2014年前后,短短几年的上市历程里,小米(集团及关联公司)均不同程度地充当了股东、客户、分销渠道的角色,贡献了这些企业的大部分营收,即外界所称的“小米依赖症”,凭借小米品牌及资金、渠道的赋能,实现二级市场的募资造血。接踵而至的上市故事,使得“小米生态IPO路线”成为近年来的业内热门话题。
据天眼查企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底,小米生态的参与企业(不含境外设立注册)已超过280家。小米生态能否继续“批发”上市企业?“小米生态IPO路线”能否被其他企业所复制?针对这些问题,记者从多方渠道进行了采访。
小米助推 九号抢食红利
根据九号公司披露的营收结构显示,智能电动平衡车、智能电动滑板车是两大经营业务,2017~2019年三年里销售占比超过90%以上,智能机器人收入占比不足1%。这一度让外界对其“智能”“机器人”的标签打上了问号。
对于战略定位,九号公司董事长兼CEO高禄峰公开回应称,产品智能属性很强,公司定位非常明确,就是智慧移动能力,这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叫智慧的移动人,就是偏重于短交通为主的一种智慧代步解决方案,另外一种是智慧的移动物,通过机器人的方案去做这种终端的业务配送。
业内观察人士指出,与今年2月登陆科创板的石头科技相比,九号公司的财务报表及盈利能力并不好看,因自身带了“首单CDR(中国存托凭证)”标签,同时又是小米生态、VIE架构红筹企业(即境外注册、经营在国内),“吃到”了科创板红利。
从财报来看,2016~2019年四年里,九号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累计亏损额超过30亿元。2020年上半年,九号公司仍出现8429.6万元的净亏损,而据九号公司发布的三季报显示,1~9月总营收为43.18亿元,同比增长14.8%,实现8500.72万元的净利润,同比扭亏。
高禄峰在内部公开信中透露,2019年九号公司共交付了233万台个人运载和机器人产品,“有信心在较短的未来实现年交付超过千万台级交通产品和机器人产品的目标”。至于完成这一目标的预期时间,九号公司并没有明确表态。
值得注意的是,2017~2019年三年里,根据九号公司招股书显示,与小米集团的关联销售金额在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73.76%、57.31%和52.33%,毛利率分别为22.46%、20.79%和15.11%。
记者从下游一位渠道人士处了解到,渠道商拿货时采用预付款的方式,小米会给渠道商留出一定比例的利润空间,好处就是像平衡车借助小米的品牌影响力打开市场,不过因为用户习惯及来自监管政策方面的路权限制,平衡车目前的受众规模仍比较有限。
另一位来自小米生态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小米生态的孵化至关重要,被小米投中的项目团队大都希望能获得资源和流量的支持,实现融资上市。
记者通过梳理公开信息注意到,在已上市的这几家小米生态企业中,与小米集团关联的销售贡献营收占比最初均在八九成甚至100%,借助小米生态孵化,尤其是在二级市场募资后,小米的贡献比逐步下降。
以石头科技为例,目前旗下主营的扫地机器人品牌包括米家、石头以及2018年3月推出的小瓦。在2016~2018年三年里,石头科技与小米集团的交易额占公司营收的比重分别是100%、90.36%和50.17%,2019年这一比例已降至33.59%。主营智能手表的华米科技,2019年小米产品的收入占比为72%,而代表产品为净水器的云米,与小米相关的营收贡献比例为45.4%。不难看出,小米的助力成为生态链企业的最重要推手,而打开市场后,摆在生态企业面前的一道共同关卡是“去小米化”、减少对小米的依赖。
就在前不久,华米科技宣布和小米公司的战略合作协议再延长三年,根据协议,在发展小米可穿戴产品方面,华米科技将保持现有的最优合作伙伴地位。有分析人士指出,这从侧面表明,即使在上市之后,小米生态企业要离开小米独立单飞依然不易。
“小米路线”能否复制
资深媒体人、《沸腾十五年》作者林军指出,小米生态内已上市的这几家企业其实有一个特点,即自身拥有技术研发能力,比如华米科技出身于“科大系”(指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石头科技的创始人昌敬曾任职微软、腾讯、百度等,九号公司总裁王野是北航教授王田苗的学生,还获得后者的天使投资。他们与小米生态其他企业相同的是赶上了中国智能硬件消费升级的第一波红利,又适时地吃到了技术红利,但九号公司之后小米生态里类似的公司屈指可数。
艾媒咨询CEO张毅则认为,小米生态链的企业接连上市,对小米及被投企业来说确实形成了一个较好的生态,未来恐怕还会有一批。
小米路线是否可以复制?“事实上,复制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在小米之前,腾讯、阿里巴巴等巨头已经注重生态构建,比如旗下音乐、游戏、文学、影视等业务分拆、战略投资或并购,尤其当下国内资本市场正在改革,科创板、创业板门槛降低,这样的政策环境造就了很多企业将上市作为重要募资渠道。”张毅如是说道。
连界董事长、产业生态投资人王玥认为,近年来,“技术+资本+市场裂变”正推动产业周期迅速变短,原来成为一家独角兽可能需要十几年、二十几年的时间,但现在成为一家独角兽只需要几年甚至几个月。随着越来越多的“75后”“80后”企业家成为企业的掌门人,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愿意用“雷军式”方式来布局未来,这个方式就是在自己主要战场做大做强的同时,在大赛道和产业边缘做生态投资,即做CVC(大公司创新投资),做产业孵化平台,这一波是未来十年的大势。当然,CVC要特别注意的是C(大公司)要有自己的生态战略考量,探索和布局创业项目及团队,VC的理念是成就他人而非控制思维。
那么,互联网巨头的生态战,是否同样能够复制到传统家居、家电等领域?对此,张毅认为,传统家电家居企业复制的可行性和成功几率可能相对弱一些。这是因为,复制“小米路线”的前提是引入风险投资,而这些传统产业拥有规模庞大的供应链,再加上互联网的基因缺乏,大多数企业并不擅长去资本市场包装一个好故事,这意味着其估值也会受到影响。
(编辑:张靖超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