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婧婷 北京报道
自6月香港特区政府紧急牵头输血国泰航空后,国泰航空集团有了新动作,10月21日,国泰航空发布公告宣布进行重组,将停止运营集团旗下拥有35年历史的港龙航空,并且公布另一则重磅信息,集团(包括国泰港龙航空)将在全球裁撤8500人,占全部员工数的24%。
由于香港局势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19年下半年开始至今,香港航空市场受到冲击,基本“耗尽”了国泰储备多年的现金流,为应对上述事件带来的资金压力,国泰航空虽然推行包括暂停非必要开支、推迟飞机交付、推出特别休假计划及实施高级管理层减薪等一系列措施,但每月仍然流失港币15亿至20亿元现金。
国泰航空方面预计,此番重组成本为22亿港元,或将使国泰航空集团于2021年每月减少约港币5亿元的现金支出。
国泰航空试图断臂求生,走出至暗时刻。
历史再无KA
国泰港龙航空的历史可追溯至1985年,那一年,曹光彪、包玉刚、霍英东等人与中国银行、华润、招商局等中资企业共同创办港澳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并创办了港龙航空。
此后经历过几次重组。2006年,国泰航空以82.2亿港元及发行新股(股份占九成),向港龙航空其他股东全面收购港龙。
此番重组,港龙航空退出历史舞台,让人唏嘘不已。
根据重组方案,整个集团会削减约8500个职位,相当于集团职位总数约24%;国泰港龙航空将即时停止营运,航线由国泰航空及香港快运航空营运;降低驻港机舱服务员及机师薪酬。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港龙航空并非毫无征兆。
“远程航线国泰飞,短程航线港龙飞,实际上带来的是成本的增加,并没有多少战略效益。新加坡航和胜安航空的重组已经证明了这种模式没有什么生命力。”民航业资深人士林智杰告诉记者。
在民航专家綦琦看来,国泰没有做好港龙的差异化战略定位和转型是根本原因,疫情打击是导火索,借势港龙停运开展大规模裁员操作也是一种战术。
此番重组,港龙的市场转交给低成本的香港快运运营,是否意味着国泰将全面进军低成本,对此,綦琦分析,只是港龙停运引发的航线再分配操作。香港快运只是品牌,港龙航线原本就是多为中国香港往返内地城市,窄体机即可执飞。国泰当前面临的不是全服务和低成本模式问题,而是航空市场什么时候能向好恢复问题。
香港机场管理局今年10月16日公布香港国际机场2020年9月份航空交通量。9月份,香港机场客运量及飞机起降量分别为10万人次及10535架次,分别同比减少97.9%及68.5%;货运量38.8万吨,同比下降4.4%。
求生
新冠肺炎疫情继续冲击着全国航空业,已有数十家航司因此走上破产之路,余下的航司处境依旧艰难,“活着”成为全球航空公司当前的首要任务。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已下调2020年全年客运预测,降幅达66%,其中又以亚太区航空公司的收入降幅最为显著,而预计全球客运需求要到2024年才能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
国泰航空的危机追溯到去年下半年,受香港环境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各地政府实施的旅游限制已导致国泰集团在出入境旅客方面客运量大幅减少,国泰航空经营受到重创,资金链紧张,市值大幅缩水。
香港是亚洲的国际航空枢纽之一,航空业对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贡献达到4.9%,国泰航空作为香港最大的主基地航司,不具有境内航线网络,完全依赖跨境旅游。
6月9日,国泰航空发布重磅公告,国泰的董事局宣布建议实施一项资本重组计划,集资总额约390亿港元,港府紧急输血273亿港元,成为国泰航空第四大股东。此次政府注资的195亿元和贷款78亿元及产生的利息,使得未来国泰会有不小的还款压力。
国泰航空方面表示,尽管获得了390亿港元的救助,公司每月仍然流失15亿至20亿港元现金。预计本次重组将使集团于2021年每月减少约5亿港元的现金支出。
“我们于9月较倚重前往英国的留学生需求。我们营运了三班由香港前往伦敦的包机,以满足来自中国内地的过境旅客需求,亦为来自上海的过境旅客开办了一班由香港前往特拉维夫的包机。自8月中香港放宽内地出境转机限制以来,有关需求逐渐回升。总括而言,过境旅客占9月整体客运量的大约33%。”国泰航空顾客及商务总裁林绍波对外披露。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国泰航空集团营收276.69亿港元,同比下降48.3%,亏损98.65亿港元,其中,国泰航空及国泰港龙航空的客运收益为103.9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72.2%。
国泰航空集团此前公布的2020年9月份合并结算的客、货运量,多个数据同比大幅下降。
9月,国泰航空与国泰港龙的载客量同比下降98.1%,收入乘客千米数按年减少97%。在2020年首九个月,载运乘客人次较去年同期下降83.2%,运力下降74.8%,而收入乘客千米数则下降81%。两航空公司在9月份运载的货物及邮件同比下降36.6%。
相较客运,9月货运需求有所增加,尽管较疫情前水平大为逊色,国泰仍增加货机班次至旺季水平,尤其是跨太平洋航线的航班。9月,运营客改货航班525对。
在綦琦看来,此次重组方案也可以理解为国泰航空获得注资后响应港府注资要求条款在业务重组和提质增效的“交作业”。全球疫情控制成效得不到好转、港府无法有效对接内地防疫措施,不能分享内地航空市场强劲复苏红利,香港航空市场将始终无法恢复。
林智杰认为,未来国泰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经济地位下滑,营商环境不稳定,内地直飞洲际,枢纽竞争力下降。同时,接连燃油套保巨亏以及去年以40多亿港元高溢价收购了香港快线,国泰自身经营管理需要改进。再者,疫情对民航业的影响可能会持续2~3年,后疫情时代运力过剩,需要消化。
(编辑:孟庆伟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