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曲忠芳 记者 李正豪 北京报道
中概股回归潮仍在持续中。10月21日,第三方互联网数据中心运营商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NASDAQ:GDS,以下简称“万国数据”)正式启动香港首次公开招股,最高发售价为86港元/股,万国数据普通股将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据统计,万国数据已是今年以来第八家在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公司。
对于二次上市的原因,万国数据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回应道:“二次上市是公司的整体策略,作为重资产的企业,公司在不断地建设数据中心,需要多种融资方式。”
众所周知,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是重资产的产业,从万国数据的财年来看仍处于亏损状态,显然需要新的资金支持,而得益于国家“新基建”政策的利好,以及云计算市场的发展,国内IDC的市场需求正在加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要继续扩大巩固市场,就必须进一步打开融资通道。
除此之外,今年以来,在中美关系紧张的环境下,包括京东、网易等多家中概股企业“回归”进行二次上市,港股投资热情暂未消退,因此互联网企业普遍选择回归以应对风险,募资保障经营持续。
持续亏损 二次上市
今年以来,多家美股上市的中国企业回归,进行二次上市。所谓二次上市,是指已在某地上市的公司将其部分发行在外的流通股股票在非注册过的另一家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开数据显示,万国数据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中立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于2016年11月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上市近4年里股价上涨了约7倍,以10月21日收盘价计,公司总市值为137.56亿美元,对比其他几家IDC厂商,世纪互联(NASDAQ:VNET)、光环新网(300383.SZ)市值分别在33.43亿美元、350.60亿元(约合52.73亿美元)。
根据万国数据的最新财报及公开招股书显示,2020年上半年,万国数据总营收为25.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59%。在2017~2019年三年里,总营收呈现36.63%的复合年增长率。在营收持续增长的同时,万国数据持续处于净亏损状态,在2017~2019年三年里,万国数据持续亏损,亏损额分别是3.27亿元、4.30亿元、4.42亿元。今年上半年出现1.93亿元的亏损额,比去年同期的净亏损2.30亿元收窄。
对于亏损的原因,万国数据负责人向记者回应称:“现阶段亏损更多是由于高速扩张所产生的固定成本摊销,对于数据中心行业,盈利需要一定的周期。万国数据近年来不断拓展市场,我们战略性部署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核心经济枢纽,且将进一步推进全国区域化资源布局,万国数据目前已建立成全国性数据中心网络平台,以2019年收入来计,市场份额占比21.9%,位居第一位。从(调整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这一IDC行业常用来衡量财务业绩健康状况的指标来看,公司近年来的业绩保持强劲增长。”
此次募资规模约为137.6亿港元,万国数据表示,拟将募集资金净额用于通过跨市场的战略资源获取扩展高性能数据中心平台,创新及发展与数据中心设计、建造及运营相关的新技术以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艾媒咨询分析师王清霖指出,对于像IDC这种重资产的科技企业来说,发展前期都需要大量的技术、用地、人员投入,往往会面临财务亏损,然而这类公司的基础建设和技术投入可以持续产生收益。万国数据虽仍处于亏损状态,但结合业务规模扩张、占地面积优势等考虑基本面向好。
IDC市场格局生变
记者了解到,互联网数据中心产业链是以IDC服务为中心,最上游是IT硬件及基础设施。其中IT硬件分为计算设备(IT)和通信设备(CT),IT设备主要是服务器,CT设备则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等和光模块,这些构成算力与网络传输的基础。基础设施是指电力设备、监控设备、空调设备、发电机组等,主要是为IT硬件提供稳定电力供应和适宜的温度环境。向下游则是通过云计算连接终端客户,比如大型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等,他们是IDC厂商所服务的客户资源。
而链条中心的IDC运营商,则是指向下游客户提供7×24小时机房托管及增值服务的厂商。国内的IDC市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一类是中立数据中心。据iReach研究报告显示,去年按收入计,中国IDC市场总规模为334亿元,其中立数据中心规模达188亿元,占总市场的56.3%。
截至2020年6月30日,万国数据运营中心的总机房面积(未计入合营企业数据中心)达26.63万平方米,其中包括42座自建数据中心,总机房面积达25.68万平方米,自建面积占比超过96%;在建中的数据中心达17座,总机房面积达13.32万平方米。此外,万国数据还拥有约32.30万平方米的可开发数据中心面积。
从客户结构来看,截至今年6月,万国数据超过七成的收入来自陈中里、腾讯、百度、网易、微软等云服务厂商。
那么,云服务厂商为什么不自己建立数据中心?对于这一疑问,一位业内人士指出,阿里云、腾讯云等云计算厂商,因为数据中心业务需要大量的前期资本开支,往往很少自行建立或运营数据中心,因此大多通过与第三方中立IDC厂商合作,并与少数合格的数据中心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主要也是由于严格的服务评估标准和较高的转换成本。未来随着阿里、腾讯等巨头加码发力云计算业务,与其合作的数据中心显然也将获得持续收益。
据多家证券机构的行业研究报告指出,相比于美国,国内IDC发展起步晚,仍处于成长期,但增速远高于全球。IDC作为云计算底层基础设施,具备“高成长+高确定性”双重属性,目前尚看不到明显天花板,随着云计算市场的发展提速,再加上国家“新基建”政策的利好推动,国内IDC建设即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编辑:张靖超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