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玉芳 广州报道
进入10月份以来,理财产品收益率再度下滑,最高年化收益率超过5%的产品骤减,且越来越多传统固定收益类产品退出,综合化资产配置成为银行产品营销的重点。
分析认为,受国债到期收益率回升、市场流动性趋紧等因素影响,9月份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止跌回升,但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大概率仍会维持现有水平或有小幅下滑。
收益率逾5%产品骤减
《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日从多家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人士处了解到,进入10月份以来,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平稳,且越来越多传统固定收益类产品退出。
某股份制银行理财客户经理向记者透露,现在收益率跟之前都差不多,甚至较9月份有所下滑。“以前选择比较多,3.85%的固定收益类也停售了,这类产品越来越少。最近卖的最多的是3.75%的固定收益产品,也是3个月到半年期的。”
据Wind数据显示,10月9日起售的银行理财产品126只,最高年化收益率高于4.5%的仅有4只,其中3只发售方为葫芦岛银行,仅有葫芦岛银行一年期的2020年“金葫芦”宏信300期人民币理财产品最高年化收益率达到了5%。与之相比,9月份内起售的3200余款银行理财产品中,最高年化收益率超过5%的就有近30只,且为期3-6个月的短期产品居多。
9月份,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几个月了首次止跌回升。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9月311家银行共发行了7368款银行理财产品(包括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发行银行增加两家,产品发行量增加775款。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76%,较上期增加0.01百分点。这是银行理财连跌6个月之后首次反弹。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9月份13个省份的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实现环比上涨,18个省份的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则是环比下降;4个省份的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实现环比上涨,27个省份的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则是环比下降。
普益标准研究员陈雪花认为,9月份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反弹一方面是因为国债到期收益率回升带动,另一方面也与市场流动性有关。在陈雪花看来,季节性因素叠加中秋国庆放假前居民现金需求增加,加之9月份大量政府债券的发行,市场流动性较前几个月有所下降,理财资金成本相应提高,两方面因素叠加,促使银行理财收益率较8月小幅上升。
陈雪花表示,从目前来看,在未来经济能否恢复成疑以及对未来市场流动性是否充裕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债市维持中性基调概率较大,相应地,银行理财产品大概率维持现有水平或有小幅下滑。
陈雪花表示,银行理财整体收益率较低是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中的必经阶段,在净值化转型过程中,考虑到银行理财主要客群风险偏好较低,银行对于新发的净值型产品投入更多投研力量,以期通过较高收益的净值型产品“试水”理财市场并逐步达到投资者教育的目的。“从近几个月的发行情况来看,产品收益率较高的净值型产品主要为非保本的产品,产品期限多为1年期,投向涉及信托、债券和货币市场等混合类产品。”
旧产品加速退出
收益率小幅下滑的同时,旧产品加速退出,银行普遍“缺货”,甚至有的银行已基本无产品可卖。
某城商银行理财客户经理表示,原来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陆续都停售了,国庆节后又停售了几款,客户对完全净值型收益率偏高的产品热情又不太高,“我们现在基本无产品可卖,因此更多会鼓励客户做长期投资,进行综合化资产配置”。
上述股份制银行理财客户经理也透露,现在都是建议有条件的客户做长期的资产配置,短期的收益都非常低,如果能做长期的话可以进行多种产品配置。
“现在买的最多的是定期存单、理财保险和基金类的产品。收益稳健类的产品越来越少,大批客户转向基金类的产品,现在消费、医药、电子科技类等行业的基金类产品卖的都比较好。” 上述股份制银行理财客户经理表示。
某国有银行深圳地区对公业务经理透露,因为传统产品的陆续推出,加之今年基金类产品收益相对好一些,客户比较青睐,各家银行都加大了基金类产品的销售力度。
建设银行10月12日推出为期两个多月的理财季,申购基金费用打1折;工商银行此前也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理财节活动。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家银行理财销售业务人士普遍认为,随着净值化转型推进,旧产品正在加速退出。
8月,全国银行理财市场净值产品存续量为23011款,环比上升1571款。从各类型银行净值产品存续量来看,全国性银行净值产品存续量为9720款,环比上升421款;城商行净值产品存续量为9683款,环比上升803款;农村金融机构净值产品存续量为3608款,环比上升347款。
陈雪花告诉记者,新发行的产品中,净值型产品数量占所有产品数量的比重呈现逐月上升的趋势,从去年年底的23.1%上升为今年9月份的37%。
陈雪花也指出,因净值型产品无刚性兑付,加之今年以来多家银行产品净值跌破1,目前客户对于净值型产品的接受较慢,投资者教育亟须加强。
(编辑:朱紫云 校对:翟军)